哈金:《南京安魂曲》

2014年06月28日 21:31:21 来源: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分享到:

    美籍华裔作家哈金的新书《南京安魂曲》近日在中国和美国两地,分别以简体字版和英文版同步出版,本月中其繁体字版也将在台湾问世。

    美联社评价哈金这部小说时说:每一位不清楚南京曾发生过什么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纽约时报》书评也称《南京安魂曲》为那段20世纪最残暴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微妙且有力的视野。

    用英文写作的哈金,这个被称作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华裔作家,6日在纽约出席亚洲协会举办的中印文化对话时,接受了中新社记者的专访。

    写作过程整整修改了40多遍

    在专访中,哈金告诉记者,《南京安魂曲》是他的第10本小说,来了美国以后,此间的华人作家每年都要举行南京大屠杀的纪念活动,缘起于此,哈金开始深入关注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让他很吃惊。

    哈金在2007年开始考虑着手写作这本书,那时候市面上还很少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文学作品,他以为这还是一块空白,但接下来几年,相关题材的作品开始慢慢出来了,但手头上的工作已经开始,就不能停下来了。

    哈金对中新社记者说,其实这本书他是在改了32遍之后才找到正确的方向,找到了正确的叙述角度,之后又改了八九遍,应该说整部作品整整改了40余遍。

    《南京安魂曲》基于美国传教士明妮魏特林真实的故事进行创作,开始的时候哈金以魏特林的角度,以第三人称叙述展开,但发现后来写不下去了,最后才引入一个虚构的人物,故事中魏特林的女助手,以一个中国妇女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既讲了南京大屠杀发生以后中国人的故事,也讲了美国人的故事。

    真实主人公历史地位超辛德勒

    历史上,身为金陵女子学院教导主任的魏特林在南京大屠杀发生之后,将金陵女子学院改造成国际安全区,收容了上万名中国妇孺难民,她也目睹了日军种种暴行,返回美国以后患上严重的抑郁症最终自杀。作为基督徒,她的这一行为是不为西方教会接受的。所以在西方,关于她的出版物也是少之又少。

    但南京人曾一度将魏特林视作英雄,在南京师范大学甚至有专门研究魏特林的研究所。哈金说,她的历史地位甚至要超过因电影《辛德勒名单》而广为人知的辛德勒,她救助的中国人数远远超过辛德勒救助的犹太人数。

    哈金说,《南京安魂曲》中关于战争场面,叙述的很少,主要叙述的是人们心中的苦难,包括中国人和美国人的。

    他说,在写作过程中,令他非常沮丧,常常控制不住感情。想着那些血淋淋的画面,就觉得难受。他惟有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中去,书出来的时候才好了一些。而另外一位写作南京大屠杀书籍的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就是在作品问世后患上抑郁症而自杀的。

    哈金说,小说家都知道,这本书写得很艰难,主要的细节都是从史料中一点一点抠出来的。

    哈金举了一个例子,由于杀人太多,当时南京没有干净的水,做出来的米饭都是红色的,这是在日本人自己的日记里都有记载的。这都是真的,不是我想出来的。哈金说。

    哈金表示,《南京安魂曲》的西方视角也让这个故事显得更加客观,也更容易为西方所接受。虽然被称作美国最杰出的华裔作家,哈金自己却很谦虚,他说他只是在认真做一些事情。谈及为什么自己能够被西方接受,哈金说,关键是我的故事感动了他们。

    余华评价:必将载入中国文学史

    中新社记者当日还就此采访了也在纽约出席活动的中国著名作家余华。在采访中,余华对《南京安魂曲》予以高度评价,他说,这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只有写小说的人才能明白这本书的重要。

    “南京大屠杀这么大的题材,反正我是不敢碰的。非常难。余华说,他要把当时的那种众生相描写出来,同时还要刻画几个重要人物,书中都兼顾到了,而且分寸把握得又很好,写这样的书往往容易顾此失彼。

    余华断言,这部作品必将进入中国文学史。他形容称,一方面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也是有关南京大屠杀事件到目前为止最好的一本教科书。

    余华说,他是在一天里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从下午到晚上,中间只吃了一顿饭,看完以后,难受了好几天。直到一个月之后才为这本书写的序。

    余华说他基本没给别人写过序,这是第一次为一个华人作家的作品写序。只有写小说的人才知道,这部作品有多难写,能写到这一地步,非哈金莫属。

    余华表示,这本书极其感人,虽然只有20万字,但这本书本身所承载的信息量远远超过这样一个篇幅,作品也延续了哈金一贯的风格,他那种扎实推进的方式,那种震撼人心的方式,会像推土机一样慢慢向读者推过来。

    

010090080010000000000000011108471266839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