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负责人杨雷:
抗日民主政权受到群众拥护
记者:昔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建设中,曾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请您介绍一下?
杨雷:昔日敌后根据地的建设,不单纯是一个武装斗争的问题,还包括民主政治的建设、政权机构的改革、经济政策的规划等各个方面的内容。1938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拥护。政权人员的分配是: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阶级大体各占1/3。1938年4月,中共晋察冀边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就是在金岗库村举行的。这种政权形式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各种民主权利,已经具备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某些基本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的雏形。
记者: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建设中,颁布了“减租减息”等条例,请您谈谈当时这项工作的意义所在?
杨雷:为了克服日本侵略者“三光”政策给边区经济造成的严重困难,晋察冀边区政府根据中央指示,紧密团结和依靠根据地人民,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有效政策。1938年2月,晋察冀边区政府专门制定和颁布了《晋察冀边区减租减息单行条例》,规定“地主之土地收入不论租佃、半种,一律照原租额减收25%。前定的利息收入,不论新债旧欠,年利率一律不准超过1分。严禁庄头剥削。大粮、小粮、小租、送工等额外附加,一律禁止。高利贷一律禁止。租斗以通用公斗为准。地主未得租户、佃户或半种户的同意,不准将地转租、转佃、转半种于他人。”这项条例颁布后,立即受到了边区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拥护,为边区抗日根据地和敌后游击战争的坚持和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简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与国民党政府达成一致抗日协议,当年8月25日中央洛川会议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115、120、129三个师。115、120师和八路军总部先后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面对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八路军总部命115师开往晋东北迎击日军,在平型关大捷,痛击日军后,时任115师副师长聂荣臻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以五台山为中心,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同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在五台山石咀普济寺成立,军区司令部驻金岗库村,政治部驻大甘河村,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委,标志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11月18日,军区领导机关由五台迁河北阜平。
1938年1月15日,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成立,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国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正式形成。1938年3月,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和中共晋察冀省委先后从河北省阜平移驻金岗库村,直至9月下旬才被迫离开金岗库,转移到河北省平山县。
记者手记
秉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传统
五台山风景区现辖金岗库乡和台怀镇一乡一镇,金岗库村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就在进出五台山必经之地的南大门附近,此前多次经过这里登顶五台山,却无缘去旧址瞻仰,直至此次寻访红色遗址才感受到震撼。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的小院内格外安静,走进展厅内去细细地感悟一幅幅布展画面,炮火连天的岁月似乎在眼前一幕幕回放。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1937年抗战爆发,在危急之际,中共中央团结全民族抗日,红军改编的八路军急赴华北抗战前线迎敌。其后决策性提出在“恒山、五台、管涔三大山脉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重点在五台山脉”。聂荣臻在回忆录中写道:“受命后,我首先考虑创立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根据地,经过发动群众,在晋察冀牢牢扎根,获得一个广大的生存基地”,从此一个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抗战 “坚强堡垒”“前进阵地”诞生。
秉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传统,铭记这段历史,珍视美好未来。我们期待,五台山景区在大力开发佛教旅游项目的同时,继续加大红色旅游特色景区景点的宣传和开发,吸引更多的游客在感悟佛教文化的同时,接受保家卫国的“红色”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