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公祭日:重温历史记忆,不忘砥砺前行

2014年12月12日 16:01:17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人民日报12月12日讯 把家殇、城殇变为国殇,就是为了表明中国人民牢记侵略战争曾经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忘却苦难的历史,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12月13日,我们将迎来首个国家公祭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国家公祭日,是站在国家的高度,以立法的形式,公祭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为了配合国家公祭活动的开展,一系列活动也早以各种方式呈现。这一切,都是为了重温家庭和国家的历史记忆。

    国家公祭首先是对人权的维护和捍卫。尊重个体人的生命,是现代人类和各个国家共同的价值取向。南京大屠杀30多万死难者绝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它意味着一个个曾经鲜活的人的生命权遭到法西斯任意的剥夺,人的尊严受到肆意的凌辱。

    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短短六周,日本侵略者置人类道德标准和国际公法于不顾,在南京残忍屠杀了30多万平民和俘虏,平均每12秒就杀害一名中国人。日军少尉向井敏明和野田毅,竟残忍地进行杀人比赛,从无锡的横林镇,杀到常州的火车站、镇江的句容城、南京的紫金山下,一个杀了106人,另一个杀了105人。由于分不清谁先杀到100人,于是以杀150人为新的比赛目标……每每回忆这些惨痛的历史,便会强烈谴责侵略者对人权野蛮的践踏,也对无辜死难同胞和受伤害的幸存者们,报以深深的同情和悲愤。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也是百姓家庭受难的真实记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增设了30户南京大屠杀家庭受害者名单,最多的一户有7位亲人遇难,最少的也有两人死亡,共108个死难者。加上日前新刻上的87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名字,那面遇难同胞名单墙上,死难者姓名已经增加至10505个。客观地说,个人受害史和家族受害史,是和国家、民族受害史连在一起的。国家不强、国防不强,就易于受到外敌的侵略和加害,百姓的生命也就得不到保障。

    随着当年留在南京的德国人拉贝、美国人马吉、丹麦人辛德贝格等国际人士的书信、日记、影像资料陆续被发现,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和研究者的共识,侵略者的暴行,也激起了世界范围内爱好和平的组织和人士共同的义愤和谴责。把南京大屠杀开始的这一天作为国家公祭日,不仅是为了追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也是为了悼念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杀戮的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化学战、细菌战、三光政策、性暴行、无差别轰炸、强掠劳工等战争罪行。

    国家公祭,意味着公祭活动将从个体记忆、家庭记忆、城市记忆,上升到国家记忆、民族记忆、世界记忆。南京大屠杀是一个国耻,是中华民族的创伤,也是世界现代文明史上人道主义的一场灾难。惨绝人寰的空前浩劫,给中国人民留下了不能忘却的灾难记忆。把家殇、城殇变为国殇,就是为了表明中国人民牢记侵略战争曾经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忘却苦难的历史,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德国演讲时引用了一句名言:“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历史直通现实又指向未来,缺失了历史感,不仅会模糊对当下的认知,还有可能贻误对未来的预判。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所有重蹈覆辙都是从忘却开始的。通过国家公祭,重温国家的悲惨记忆,铭记历史,警钟长鸣,才能避免灵魂生病,更加珍视和平,激励国人以自强不息的姿态走向未来,永远不让历史悲剧重演。(作者朱成山,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

0100900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1362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