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绝不是抽象的符号

2015年12月07日 09:25:57 来源: 现代快报
分享到: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修订版),国家公祭读本编写组编,南京出版社 2015年12月

  现代快报12月6日讯 (记者 琥珀川)也许是那段历史太可怕,教科书上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描述往往只有寥寥数行,这是历史的真相,但读起来往往感受不到来自历史深处的痛苦与震撼灵魂的力度。

  翻开这本书,历史的厚重感则在第一时间扑面而来。这本同样面向学生与普通大众的通读读物中,满是详实的历史资料。其实,这些年来,关于南京大屠杀,每一年都会有新的发现,这些历史资料往往来不及加入教科书中,却十足生动。

  你在读本中,可以看到南京沦陷时日军在南京的大街小巷、庭院住宅、寺庙庵堂反复“扫荡”,任意屠杀普通平民。书中叙述了幸存者夏淑琴一家的悲惨遭遇,还通过美国牧师马吉的表述还原当时南京城的惨状。这就像一场悲惨的电影。历史原本就不是抽象的符号。

  这正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公祭读本。

  经历过战争年代的人们已逐渐逝去,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的后来者,对战争的感受与体验其实并不真切,想要感受与体验更多,只能阅读历史。

  人们的历史认知和感受是精神结构的一部分,而人的精神结构又是一个渐变和不断累积的过程,人们的历史认知和感受在这样的累积过程中,就需要采用多种方式来达成。我们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认知,一部分来自于宣传,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包括诗歌、小说、电影、电视剧在内的文学艺术。

  近年来,“抗战神剧”尤其盛行,但这些电视剧在极力彰显中国人痛杀敌军的快意恩仇的同时,明显存在着人物脸谱化、主题观念化、叙事模式化等诸多艺术缺憾。这种艺术处理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民族自信,但艺术素养的匮乏、文学观念的偏颇,急功近利、仓促成篇的创作动机又直接影响到抗战题材电视剧的成熟与洗练,也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战争的艰难。在这种戏谑化的艺术作品的观看中,人们不仅失去了对艺术的沉思,也失去了对历史的沉思。

  国家公祭读本以历史教科书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些不足。

  任何战争都应该引起人们深刻反思,无论是个体、民族,还是人类,都应该有着强烈的命运关怀。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正是这种命运关怀的彰显,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与此前的历史教科书不同,与“抗战神剧”更是有别,国家公祭读本是从文化的维度加强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在专题与探究相结合的多维探讨中,全面提升国民的历史思维能力,有益于培养国民对个体、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命运关怀。

0100900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48916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