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历史与实物结合更有说服力

2015年12月13日 13:40:25 来源: 南京日报
分享到:

张广胜收藏的一块手绢上写着:“支那事变出征纪念第五分队勇士寄书。” 记者 崔晓 摄

  南京日报12月13日讯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10多万件史料文物从全球征集而来,其中有一些来自民间。沈阳人张广胜就是其中一位捐赠志愿者,2007年开始,他先后向馆内捐赠4000多件套史料、物证,用铁的证据向世人控诉了日军侵华的暴行。张广胜说:“还原当年历史,是一种责任。”

  张广胜今年44岁,生长在东北沈阳。20年前,他在黑龙江偶然看见一个放羊人拴头羊的铁杆,竟然是日军用的“30”式刺刀。于是,他花40元买下自己收藏的第一件侵华日军的物品。

  从那时起,研究这段历史、收藏相关文物成为张广胜工作之余的唯一爱好。张广胜告诉记者,美国、日本、韩国……只要有线索,他就会去查证,找到线索就尽力征集。

  随着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史料,张广胜愈发觉得将历史与实物结合起来,更有说服力。多年来,有许多个人或单位想要收购张广胜的收藏,他一样也舍不得卖。但他却先后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捐赠了数千件他的收藏品。张广胜说:“纪念馆的平台更大,藏品在这里能更好地向世人展示。”去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他颁发特别贡献奖章。

  2013年,张广胜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捐赠了一面记录日军南京入城的日本军旗。旗子正中,用毛笔楷书写着“南京入城”4个字,旁边注“南京城内扫荡战参加”字样。上面的时间是“昭和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也就是1937年的12月14日。据考证,这面旗记录的是侵华日军上等兵家永洁从日本到中国参加侵华战争的经历,家永洁是侵华日军第十六师团的一名工兵。专家表示,“扫荡战”这3字在日文中就有清除和杀戮的意思,这是日军侵略中国并在南京进行血腥屠杀的直接物证。

  张广胜的收藏品还有很多,其中一块有些发黄的手绢,上边的文字写着:“支那事变出征纪念第五分队勇士寄书。”手绢上几处地点、时间的记载让人特别关注。其中有“昭和十二年(1937年)十二月十三日午前三时十分,中山门占领。”“昭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午前三时十分,南京突入。”“彬野大尉战死”“中岛部队”等字样。

  “侵华日军把攻陷南京的时间精确到分钟,这在同类史料中很罕见。”张广胜说,这当中提到的中山门就是现在南京的中山门,中岛部队就曾参与了南京大屠杀。由此可以确定,日军中岛部队是攻打南京的主力,其第五分队攻入南京的时间是1937年12月13日凌晨3时10分。张广胜说:“这些都足以证明,日本的侵华罪行不容否认。”

  “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和平,但永远也不能忘记历史的伤痛。”张广胜说,在民间还有许多像他这样的收藏爱好者,希望大家一起为还原历史真相出力,这也是为了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0100900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4911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