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晚报4月25日讯 (记者 赵娟)长春市西安桥外,有一处并不起眼的古旧小楼,这就是被列为长春市文物保护单位的伪满新京千早医院旧址。4月16日下午,尽管下着小雨,踏查长春团队还是对这处建筑旧址进行了踏查。踏查中他们看到了什么?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医院曾经有着怎样的过去?新中国成立后,这幢曾经的办公楼曾做何用途,在原来基础上建立的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为国家的疾病预防工作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对这个遗址的未来,踏查长春团队成员又有怎样的期待呢?
伪满新京千早医院的身世
伪满新京千早医院旧址位于西安大路3559号,是一座古旧院落内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二层建筑,平面呈衡“工”字结构,建筑二楼的窗户造型和门厅的造型均为半圆形,非常有特点,被人们称为“生物月亮门”。从外面看上去,这幢楼俨然已废弃,附近的居民称,这里很多年没有人住了,可能作为仓库使用。在踏查前,踏查团队的骨干成员对这幢楼的历史进行了系统了解。
新京千早医院位于新京兴安大路兴安桥外(现长春西安大路西安桥外),建于1934年,是长春早期最大规模的传染病医院,前称有“满铁传染病院”“满铁新京共立医院”等。从名字上可以看出,它为满铁所建。满铁,全称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是日本殖民中国东北的工具。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当时的满铁在其附属地南广场开设“满铁新京病院”,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到医院就诊的人数不断增加,因时常有鼠疫等传染性疾病流行,满铁先在满铁长春病院开设传染科。但考虑到南广场一代人口稠密,不利于设置传染科,就策划要建立一座专业的传染病院,于是,在人口稀少的西安桥外就有了“满铁传染病院”。这所医院从1935年5月2日开始营业,除普通病床外,还设置了健康人隔离观察床660张,大大高于内设病床的数目。当然,这所医院的防治对象主要是日本人。由于是专门的传染病院,建筑每层设有隔离室,并设有独立的特殊通道。
满铁附属地的治外法权于1937年被取消后,这所医院改称为“满铁新京共立医院”,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是属“满铁”和“新京”两家共同设立的医院。后来,原满铁的许多单位都移交给了“满洲国”管理,在医院方面,除了“满铁新京病院”仍归满铁管理外,这所先是“共立”的医院也彻底移交给“满洲国”,随后更名为“满洲国新京千早医院”。尽管几易其名,但这所医院自建立起,就始终以传染病为主要业务方向,而且收治的患者主要为日本人。当时社会上经常爆发伤寒、霍乱、鼠疫等流行性传染病,特别是流行性鼠疫的杀伤力非常大,而这所医院是防治鼠疫的主力医院。
这里曾是用细菌杀人的试验场
与伪满新京同期建设的医院还有当时的新京特别市第一医院。此外,伪满时期除民间医院外,还建有关东第五陆军病院和关东第七陆军病院。为何伪满新京千早医院一直到今天受到的关注远远高于当时的其它医院?这与日本在二战期间进行的细菌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相关资料,1932年8月,日本在东京陆军军医学校建立细菌研究室;次年将细菌研究室迁到中国东北,随后在多地建立细菌战研究基地。从1936年起,日军先后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和新加坡等地成立细菌战部队,包括哈尔滨第731部队、关东军100部队、南京荣字1644部队、北平甲字1855部队、广州波字8604部队和各师团防疫给水部,共63支部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细菌战网络。在细菌战剂的生产方面,日本主要追求能大量生产、成本低、毒力强烈、传染性强、对外界抵抗力强,而又不留下使用痕迹等指标。
关于千早医院在细菌战中所发生的一切,史料十分有限,只是零散地夹杂在关东军100部队与战后供述史料之间。去年本报关于关东军100部队的报道中对此曾有相关记载。2015年8月11日,黑龙江省档案馆公布首次发现的20件侵华日军731部队有关档案,其中涉及在长春进行细菌研究的部分史料。这批档案形成于1939年5月到1945年5月。档案内容有两种:一种是反映“731”部队在新京(长春)、农安进行“防疫”活动的档案,共有4卷;另一种是反映关东宪兵队向731部队实施“特别移送”情况的档案,共有77卷,其中均涉及千早医院。散落在各个角落的史料证明,千早医院设有特殊传染病隔离所,大批收容鼠疫、霍乱等病人,而且还经常向关东军100部队提供进行细菌实验用人的活体。
据长春市地方志专家于祺元介绍,当时的新京千早传染病院名为治疗传染病,实为一个专门用细菌杀人的试验场。该院有个日本人伊藤博士,因做实验时未做好消毒工作,吸烟时被细菌感染,全家发病,为防止疾病蔓延,全家人被活活烧死在住宅内。
在踏查中,长春历史爱好者许长久介绍,据他掌握的史料,在距离千早医院房子的北面约50米的地方曾有一座焚尸炉,有一座水泥管烟筒。上世纪50年代中期,这些东西被长春生物研究所拆除,现已建成居民小区。当时,日本人的骨灰大部分被带走。但患有传染病的中国人被当成试验品死亡后,其骨灰往往就地掩埋,不留痕迹。此外,千早医院还有地下室,里面除了存放疫苗和药品之外,还有实验室,非常阴森恐怖。而且细心的人会发现,千早医院的建筑与关东军100部队的建筑极为相似,相关史料显示,千早医院的车曾经多次出现在关东军100部队院内。
伪满千早医院被接收后的变迁
这所医院后来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日本战败后它曾做何用途?1946年在苏军撤离后,共产党领导东北民主联军第一次攻占长春时,新京千早医院对门的“卫生技术厂”(后改“厚生研究所”)和这所医院都被民主联军接收,并在5月23日的撤离中,一并搬迁至佳木斯。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佳木斯“东北卫生技术厂”回迁,后来又变为“长春生物制品所”,现存的这所新京千早医院办公楼的建筑就变成了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宿舍。
踏查长春的召集人陈学奎老先生是一位医生,对新中国生物科技的发展非常熟悉。据他介绍,在上世纪50年代,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是全国最重要的生物制品的生产基地,当时很多疫苗都在这里研究和生产,像免疫球蛋白、狂犬疫苗等,都是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的。长春,曾经为建国初期全国的疾病预防工作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谈到这座建筑的现状,陈学奎称,这座建筑的旧址虽被列为长春市文保单位,免于被拆除的命运,但现在的状况并不乐观,它没有被有效保护起来。建筑一旦无人居住和维护,它的最终归宿很可能就是自然倒塌。伪满新京千早医院作为日本侵华细菌战的重要罪证,应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有效保护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