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伍秀英
腾讯大苏网7月25日讯 七月中旬,南京已是酷暑盛夏,蝉鸣阵阵。我们来到伍秀英老人的家时,老人早已贴心地打开了空调,为我们解去一路暑气。
伍秀英,1933年生于南京太平路,父亲是手艺人,以做木工为生。伍秀英清晰地记得1937年日军攻城的那个冬日午后,一家人正围坐桌前吃着午饭,突然炮火震天、警报轰鸣,全家猝不及防,放下碗筷便跟着左右四邻逃到了位于五台山附近的一处难民营,一躲就是数月。“那天街上的人很多,全是哭喊声、怒骂声,太平路一条街的房子都被炸毁了,我家里什么东西都没留下。幸好当时人逃得快,不然连命都没了。”
回忆起79年前的往事,老人颇为唏嘘:“我们躲在难民营里,经常有日本兵来骚扰,他们在里面不敢杀人,却经常举刀吓唬人。难民营里食物不多,我们要自己去买。我父亲有一次出去,过了好几个月才回来,原来是被日本人抓去当劳工了。父亲回来后把外面的事情讲给我们听,说当时我家附近的八一医院门口尸横遍地,有老人小孩,还有很多军人。那时医院前还不是大马路,就是一条小巷子,尸体层层叠叠,路都走不通。”
持续的轰炸稍停后,伍秀英跟着父母兄长回到了一片疮痍的房子前:“唯一庆幸的是,人都还在,还可以继续谋生活。”父亲重操旧业,搭起了一个小铺面,帮人制作、修补木器维持家用。而因为战争耽误了上学的伍秀英,则跟着邻居家的孩子们一起上起了“露天学堂”。“那时有几个识文断字的先生义务给我们讲课,随便找一块空地,我们自己搬个小板凳就去听课了。”有时遇上雨天,教书先生就带着大家去延龄巷的一座道观里借用屋子讲课。这样的“学习生涯”持续了两年多。
1958年伍秀英正式参加工作,被街道介绍至南京机床厂做学徒。“在这之前,按现在的话讲,我就是个待业青年。”老人笑道。不久后,为了响应国家“大厂支援小厂”的号召,伍秀英被调动至位于内桥的南京仪表厂做工。“在仪表厂也没干多长时间,就遇上厂里精简人员,我又回家待了三年。”之后,伍秀英被分配到社区,一直工作到退休。
伍秀英1953年结婚,婚后与丈夫育有三子一女,如今已是四世同堂,现在跟小儿子、孙女住在应天大街虹苑新寓的一间单元房里。老人今年已是83岁高龄,除了有高血压、腿脚不便之外,精神气却倍儿足。说起养生之道,老人总结为“劳逸结合”四个字:“平时在家收拾屋子、烧两道菜、陪陪重孙,能做的事都尽量自己做。有时早起在小区公园里散散步,和左右邻居聊聊天,保持好心情最重要。”
伍秀英说,这些年国家越来越重视这段历史了:“时任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朱成山馆长亲自来找我,采集了我的证言,给我发了幸存者证书,告诉我可以凭证书领取补助、报销医药费。”老人说,因为身体原因,这两年的公祭仪式她都没能去现场,但她一直守在电视机前告慰亡灵。“如今国家强大,我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