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走向战场 记东大校友、抗日烈士赵宗麟

2016年09月03日 16:35:08 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

    新华网9月3日电 “倭奴入寇一年余,河山破碎已半壁。男儿不禁兴亡恨,投笔从戎古有之”。

    这壮怀激烈的诗句,是从南京四牌楼国立中央大学校园里走出的抗日烈士赵宗麟在抗战中写下的。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一周年纪念日,在这段烽火岁月里,诸多从四牌楼这座校园走出的青年曾为夺取抗战胜利而努力奋斗,赵宗麟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赵宗麟,号玉书,1910年3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荣昌县(今属重庆市)路孔乡。他在在荣昌县立中学读书时,即在作文里写下“深知振兴中华,人人有责,但个人要学有专长,立志学必有成”的句子,表现了远大的理想。中学毕业后,1928年,赵宗麟考入成都法政学校预科班学习。但他心中悄悄向往着一座能让他实现自己才华抱负的高等学府。

    1930年4月,虽然家人坚决不同意他离开家乡,但赵宗麟仍克服了重重阻力,前往就读于复旦大学的老同学李散之(1931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处,为报考当时国内最知名的大学之一——国立中央大学而补习功课。

    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之中,地下党员和进步学生推动起的红色浪潮,让一批又一批中大学子走到时代的前列。校园里进步向上的氛围,也让怀揣着“振兴中华”理想来中大读书的赵宗麟,开始一步又一步向革命的道路迈进。据赵宗麟家乡文史资料的记载,他到国立中央大学读书后,“结识了一批进步人士,阅读了一些进步书籍,思想逐渐倾向革命,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还不时发表抨击社会时局的文章”。正是在四牌楼的校园里,赵宗麟的心底第一次埋下了红色的种子,并且开始随着斗争的风雨而生根、发芽。

    1934年,在南京经过风浪考验洗礼的赵宗麟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在党的领导下从事文化工作和地下斗争。针对日寇步步紧逼的侵略脚步,赵宗麟还撰写了多种书籍文章,分析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方方面面问题,成为了当时知名的社会科学家。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之后,他又随即参加了“上海文化界内地服务团”,率队到大后方宣传抗战到底。

    1938年10月6日,赵宗麟给妻子写的信中表达了大无畏的为国牺牲精神:“这回我们同日本打仗,不是为了一个人两个人的事,而是为了四万万同胞不作亡国奴,为了子子孙孙不做奴隶……为了这最光荣的事业,就是不幸打死,也是值得的”。

    投身抗日一线的赵宗麟,一直没有忘记母校中大。他在短暂去西安养病期间,曾经遇到了国立中央大学的同学,立即上前热情招呼。当时,两位校友在一起“有说不尽的话”,在一起久久“畅怀倾诉”。此时,赵宗麟的眼前一定浮现出了当年到南京求学时的四牌楼校园。

    1939年6月8日,在日军对平陆县的大举进攻之中,坚持抵抗的赵宗麟牺牲在平陆县城东郊的普济桥边竹园里,年仅29岁。牺牲时,他的身边还保存着第一百七十七师的关防大印和抗战前线写成的遗稿。

    赵宗麟在抗日战场殉国后,当时的文化名人纷纷表示哀悼。文化界进步人士沈钧儒、钱俊瑞、邹韬奋等在大后方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著名作家周楞伽撰文评价道:“他辗转于南北战场,终于为国牺牲,把他的热血洒在中条山畔。他是直到临死前的一秒钟还在战斗着”。

    新中国成立后,赵宗麟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值得注意的是,在记录他的生平各类文章里,多会写上他曾在国立中央大学求学的履历。从四牌楼校园走向抗日战场的赵宗麟烈士,也永远是母校的骄傲。(胡卓然)

0100900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6573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