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暴行》后 法国画家帕赫又一新作《痛苦的呼喊》将问世

2016年10月25日 09:25:09 来源: 交汇点
分享到:

图为《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现场,《暴行》被放置在展台显著位置。

    交汇点10月24日讯 (记者 付岩岩 高伟)10月22日,在法国冈城和平纪念馆揭幕的《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上,著名南京大屠杀主题画作《暴行》又进入人们视野,而他的作者、法国著名画家克里斯蒂安·帕赫也在揭幕仪式上亮相。近年来他一直试图用画作向西方人讲述他们不了解的南京大屠杀,谁能想到这位看起来“很欧洲”的大师其实是个中国通。

    一句话激发出来的创作欲望

    关注南京大屠杀史实的人对这幅名为《暴行》的画一定不陌生!它就是帕赫画笔下1937年12月的南京。去年12月,帕赫将这幅画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本次史实展上展出的虽然是复制品,比原作尺寸也稍小,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展出效果。色彩压抑的巨幅油画上,凶残的日本侵略者挥舞战刀砍向中国平民的头颅,怀抱孩子的妇女惨死刀下,孤儿在亲人遗体上无助地嚎哭;远处,黑云压城……透过这幅画,观者的思绪又回到79年前南京的那个寒意彻骨的冬天。

    帕赫生于1961年,是国际知名油画艺术家,曾被法兰西学院授予法兰西骑士院士证书,作品被包括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内的欧洲名流收藏。其实以前他和大多数欧洲人一样,对南京大屠杀,对日本在亚洲的侵略罪行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在从天津去杭州路过南京时朋友的一句话,帮他打开了通往了解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大门,并埋下了创作《暴行》的种子——“知道吗?70年前,在这座城市里,日本人曾在6周时间里杀害了数十万中国平民!”

图为法国画家克里斯蒂安·帕赫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在一起。

    流泪创作《解脱》,后更名为《暴行》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战争的毫无迟疑,以及其与纳粹德国令人战栗的恐怖结盟,以至于帕赫每次看到跟南京大屠杀相关的史料,都会浑身发颤,陷入深深恐惧。帕赫说:“真正开始着手绘画是2015年的1月,这幅画开始定名《解脱》,表现的是南京大屠杀中很寻常的一天:1937年12月的南京,城四周被城墙环绕,又被日军重重包围,穿黄色军装的日本侵略者无情地挥舞着军刀,向无辜的中国民众砍去,鲜血从平民的头颅下,从遇难者的口中,从伤者的身上流下,触目惊心……”这些都让帕赫充满无助感,他很想为这些无辜遇难者寻找到一种解脱办法。于是他在画作中加上了和平鸽,寓意随着逝者灵魂离开身体,他们肉体上所忍受的痛苦也随之结束,同时希望通过和平鸽,表达让世界上没有战争和杀戮的理念。

    帕赫对交汇点记者回忆,在创作的那六个月里,他的精神世界里充斥着两种情绪,描绘日本军人时的愤怒之情以及描绘受害者时的痛苦煎熬。穿着黄色军装的日本兵、在尸体上痛哭的婴儿……这些脑中萦绕的画面让他时而愤怒,时而泪流满面,绘画完成,他也好久不能恢复平静。克里斯蒂安·帕赫说:“这些带给我影响太大了,所以后来为了突出在这场屠杀中日本军人的罪恶,他将这幅油画改名为《暴行》,并捐赠给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图为法国画家帕赫、冈城市长布鲁诺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观看展览。

    继《暴行》后,新作《痛苦的呼喊》明年亮相

    在完成《暴行》这幅作品之后,帕赫始终觉得萦绕在自己心中的那股愤怒和痛苦没有得到完全释放,所以一直在试图通过一幅新的画作来作进一步的表达,直到有一天看到中国画家张玉彪先生笔下那些曾被日军强奸的中国妇女的画像,他的创作灵感再次被激发。在南京朋友们的建议下,他创作了《痛苦的呼喊》,一幅以慰安妇为主题的画作,描绘那些在南京以及在整个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遭受性侵的妇女,其创作风格跟《暴行》相似。明年将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帕赫的这幅作品届时将展出。

    “南京大屠杀等法西斯制造的惨案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冲击,人类不希望战争,所有引发战争的行径都是犯罪,拥有多样文化的人类社会始终坚信并期盼和平。”帕赫说,不仅仅是他致力于通过画笔来拾起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冈城二战纪念馆特设南京大屠杀内容,就是为了向西方人展示他们长期以来并不了解的南京大屠杀。

    在采访的最后,帕赫说,《解脱》和《痛苦的呼喊》之后他可能不会继续相关主题的创作了,他想要以另一种方式来描绘和平。他打算在中国,比方说南京的一座博物馆中集中展出一系列描绘中国各省份的画作,由此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人民的和平安定的生活,以及热情好客的待客之道。“如果说《暴行》和《痛苦的呼喊》是向西方人介绍他们并不了解的南京大屠杀,今后的创作我希望告诉世界,今天的中国是一座和平而现代化的避风港。”

0100900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778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