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南京大屠杀的耄耋老人 想找到两个姐姐

2016年11月11日 09:12:48 来源: 金陵晚报
分享到:

邵月华老人。黄宝荣 摄

    金陵晚报11月10日讯 (记者 于峰)今年85岁的南京老人邵月华,经历过1937年南京大屠杀的血雨腥风。近日,抗战史学者发现了这位经历过大屠杀的耄耋老人。邵月华表示,日军侵占南京后,她和她的两个姐姐失散了,找到姐姐,是她几十年来的一个心愿。

    1

    在难民区躲了几个月

    费仲兴教授是汤山炮兵学院的退休教师,长期以来致力于寻找南京大屠杀的经历者,搜集尚不为人知的大屠杀记忆。最近,费教授在城东南湾营一带寻访,得知当地85岁的老人邵月华经历过大屠杀,且保存有片断记忆。

    昨天上午,金陵晚报记者和费仲兴教授一起,采访了邵月华老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派出工作人员,对老人做了口述记忆的记录。

    “我只知道自己是南京人,但住在哪里,父母叫什么,姓什么,我都不知道!”邵月华慢慢讲述自己的故事:她生于1932年。1937年日本人攻占南京之前,她们一家住在下关挹江门的城门洞里,“我父亲给人家挑水为生,一家人住在门洞子里,地上铺点稻草就能睡。”邵月华很小的时候,父母亲先后因病去世,她和两个姐姐一起生活。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在全城烧杀抢掠,两个姐姐带着邵月华“跑反”,从下关跑到了位于鼓楼的国际安全区,邵月华称之为“难民区”。对于那段经历,邵月华记忆犹新,“在难民区躲了几个月,住在草棚子里,又冷又饿,没啥吃的,常常要排队排上很长时间,才能打上一碗薄薄的稀粥。”

    2

    日军用水将人活活灌死

    南京大屠杀结束后,时局稍微安稳了一些。姐姐们带着邵月华回到了下关。不久,两个姐姐相继嫁人离开,将邵月华寄养在一个名叫王妈的居民家中,“我本来也不知道自己姓什么,王妈的丈夫姓邵,我也就跟着姓邵了。”邵月华回忆,当时,她住在热河路一个叫“振奋里”(音)的地方。据记者查阅南京地名资料可知,这条街巷正式名称是“正丰里”,位于热河路南段西侧,因为有一座“正丰厚木行”而得名。1950年,“正丰里”改名为“热河路七十五巷”。

    住在正丰里时,邵月华家对面就是日军兵营,住满了日本兵,附近居民每日生活在恐惧中。有一次,日军在热河路上抓到一名中国籍小偷,没有送到警察局去处理,而是绑在路边的电线杆子上,以恶作剧的方式,轮流向这个人肚子里灌水。没过多久,这个罪不至死的中国人,就被活活地撑死了。

    3

    至今不忘日军辱骂百姓的日语发音

    在正丰里住的时间不长,邵月华又被送到城南,给中华门外城墙下东干长巷一户姓吕的人家做“童养媳”。中华门外的西街,是民国南京城南商业繁华的所在地,米行很多。邵月华找到了一桩活计,给米行送米,也就是城南哪户人家到米行买了米,邵月华就帮着送到人家家里去,但这个活儿要和日本人打交道,邵月华依然生活在提心吊胆中。

    原来,西街米行在南京城外,买米的人家往往住在城南门东、门西的街巷里。邵月华担着米进诚,就得通过日军设在中华东门的哨卡。“鬼子兵很坏,对过哨卡的百姓要反复盘查,一般都会骂上两句,看不顺眼的还要打几下,踢几脚”。讲述这段记忆时,这位文化不高的老人嘴中突然蹦出了几句日语,记者听懂的只有“八格牙路”(混蛋),懂日语的费仲兴教授说,其他几句是“打你”“谢谢”的意思。

    那段经常过哨卡的经历,对邵月华的印象太深了,以至于她一辈子都牢记着这几句日语。她说,“打你”是鬼子兵恐吓中国人的口头禅,“谢谢”则是中国百姓在检查完毕后,被逼着必须要对日军道谢的话。

    4

    希望找到失散几十年的姐姐

    邵月华老人后来一直生活在中华门附近,房子拆迁后,搬到南湾营和女儿一起居住。

    如今,老人安享幸福的晚年,但最大的心愿还是找到当年失散的两个姐姐,“两个姐姐可能嫁到了江心洲,后来也找过,但我们找错了方向,始终没找到。”

    费仲兴教授说,邵月华老人的记忆非常有价值,她经历过南京大屠杀,又在日军统治下生活多年,几句终身不忘的日语,折射出日军占领南京八年,给普通百姓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这段口述记忆,勾勒出普通民众在南京沦陷期间的真实生存状态。

0100900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821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