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易俗社 赴北平抗战演出

2017-08-28 09:41 来源: 西安晚报

    如果说中国人民的八年抗战史犹如一曲雄浑壮丽的交响乐章,那么,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西安易俗社赴北平(今北京)演出,则恰似这支悲壮交响乐章的前奏曲。

    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侵华日军几乎每天都要进行挑衅性的夜间军事演习。当时驻防平津一带的中国军队是宋哲元将军指挥的二十九军(它是由原西北军改编的),广大官兵的抗日情绪十分高昂。为鼓舞士气,宋哲元将军派人到西安邀请易俗社赴北平演出。易俗社慨然应允,经研究决定,由甲、乙两班合组成庞大、整齐的演出阵容,包括生角耿善民、徐抚民、王秉中、郭朝中、杨令俗、康顿易,旦角王天民、黄执中、高符中、袁乃中,净角李可易,丑角马平民、汤涤俗等共百余人,由副社长耿古澄、训育主任封至模担任领队。

    易俗社此次赴北平演出的核心人物之一是戏剧家封至模先生。上世纪20年代初,封先生就读于北平国立艺专期间,即与话剧界先驱李健吾、陈大悲同台演出,以男饰女,名噪燕京;他还参加了齐如山、余叔岩、梅兰芳组织的国剧(京剧)社,并与梅、程、荀、尚四大名旦,以及杨葆森、于连泉、徐碧云等名家交往甚密,在京演出,曾红极一时。1931年,先生加入易俗社担任训育主任,负责评议、编剧等工作。“九一八”事变后,封先生即编写了以岳飞、韩世忠抗金为题材、富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历史新剧《山河破碎》及其姊妹篇《还我河山》等剧,以激励国人,唤起民众。此次赴北平演出前,封先生又对上述两剧进行了认真改编。

    1937年6月6日,易俗社演出队到达北平,6月8日,在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举行了新闻发布会。由封至模致词,介绍易俗社概况和此次来北平演出的宗旨。北平新闻界及戏剧界名流汪侠公、翁偶虹、吴幻荪等数十人出席。从6月9日起,易俗社先在怀仁堂演出,招待政府、文化、教育、新闻、军队各界人士。11日起分别到南苑、西苑、北苑、黄寺等处演出慰问军队官兵。

    易俗社此次在北平演出,真可谓一炮打响。尤其是《山河破碎》《还我河山》两剧,剧情动人、服装崭新、阵容宏大,令北平军民耳目一新。有人描述当年演出《山河破碎》之盛况:第一场韩世忠阅兵大合操就要上60名将士,再有八将、四青衣、四龙套。韩世忠、梁红玉坐在高台上,几十人在欢乐吹腔中变换列阵;演到后本郾城会战时,岳飞坐帐,当乐队奏打击乐曲牌[点绛唇]后,岳云、张宪、牛皋、王贵等10员大将整齐地排成簸箕形,八卒喊堂声调和谐,这一堂上近30人;还有金兀术坐帐,上16个拐子马,俱戴金壳面具、穿黄色铠甲,另有8员金将,8名番兵,亦有30多人,整个表演、开打动作,都由封先生与唐虎臣教练设计排练,严整不紊,阵势惊人。演出后有文评论:“剧本的爱国性,抗日反投降的喻情教意,演出阵容的宏大壮观,看得出封至模先生的艺术匠心,爱国热忱。看了易俗社的演出,京朝派可以效法,看你们的路子对,还是易俗社的路子对?!”6月17日,北平《全民报》刊文评论说:“观众之多,足无隙地,无票遭拒于门外者大有人在,观众欢迎的情绪,诚为仅见……”“此剧写历史的伤痛,促民族的觉悟,振聋发聩,立懦警顽,实对现时之中国当局,下一针砭。方今举国民众,抗敌殷切,故亦极欢迎此抗战救国主义之民族佳剧也。”该报还发表君萍的评论文章说:“易俗社的剧本……从国难上着想,这种精神不能不加以赞评。”另一家报纸也在评论中指出:“易俗社之戏剧内容,涵义深远,极合时代之要求,有相当之价值。”著名文学家潘凫公也以闲云的笔名撰诗,对《还我河山》加以赞誉。

    另外,君萍的文章同时指出,在演出方面,“易俗社是一个整体,全场角色都为剧情剧义而发挥,而牺牲,一种团结精神、努力精神,是现代京剧派艺人所应效法的。”北平《京报》对于《山河破碎》一剧中,杨令俗、王秉中饰演前后本之韩世忠,王天民饰演梁红玉,李可易饰演金兀术,都先后发表专文评介;还有,耿善民获得了“活岳飞”的美誉、车裕民则被称为“活秦桧”。可见,两剧在北平演出引起了多么强烈的反响!

    易俗社在北平演出20多天后,局势日见紧张,不少朋友规劝封先生尽快率队归陕,但他始终镇定自若,继续组织大家认真演好每场戏。就在“七七”事变的当天,封先生还在《京报》发表文章,介绍自己编写《山河破碎》《还我河山》两剧的意图:“文学是时代的反映,戏剧是大众意识的表征,在家破国亡的时候,是冲锋破敌的号角……唯一的希望,是不要把它当作过去的历史看……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到了被外族侵略、国将不国的时候,总有几个或大或小的汉奸,媚外卖国为人奴役……或将国土拱手送人”“李纲一力主战而被谪,岳飞以恢复自任而遭害,韩世忠、梁红玉功勋盖世而至退休……观此而不扼腕而叹、奋臂而起是无人心也……再回观现在的中国,现在的中华民族,现在国人的民族意识,是否与南宋相若?!我们只有大声呐喊着:‘山河破碎’了!‘还我河山’吧!”充分体现了一位艺术家的爱国情怀和凛然正气。

    当晚,日本侵略军炮击卢沟桥,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国家民族濒临危难,加之北平戒严,无法演出。7月8日,在隆隆炮声中,易俗社的全体演职人员乘坐最后一班火车,告别北平,载誉返陕。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赴北平演出,尽管当时战事吃紧,演出繁忙,但封至模先生为了使演员能够学习、借鉴到更多的京剧表演艺术,他抓紧一切时间拜访在平的京剧名流,请齐如山、尚小云、荀慧生、李万春、马连良等人给易俗社的演职人员讲授戏曲知识,指导身段表演、化妆等。同时,他还带领大家到富连成社、中华戏校参观学习,互相交流经验,使易俗社的演职人员大开眼界,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艺术水平。特别是易俗社和富连成社、中华戏校全体师生的合影照片,为中国戏剧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史料。

    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易俗社赴北平演出,不但达到了唤起民众、抗日救国的既定目标,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也宣传、提高了自己,为易俗社及秦腔艺术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封五昌)

[编辑: 张秀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