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世界语”讲述中国抗战史

2017-11-03 09:34 来源: 南京日报

    昨天下午,作为江苏省九大重点智库之一的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的专家们,齐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就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围绕“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与中国话语建构”主题展开研讨。大家表示,要坚持“四个自信”,用“世界语”讲述中国抗战史、南京大屠杀史,展现作为二战东方主战场的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贡献。

    纪念馆副馆长凌曦主持会议,她说,长期以来,在西方世界欧洲中心主义主导下,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中成了“被遗忘的盟友”。我们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取得的历史地位、作用与贡献尚未得到应有的、充分的重视与肯定。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世界各国历史研究领域的发展,从全球视角重新界定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越来越迫切,这也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论点相契合。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王卫星表示,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要走向国际舞台,论证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就必须建立一种国际化的话语体系。这就要求专家学者要以严谨的学术语言,充分地展现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付出的重大牺牲。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表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是东方主战场。我们要明确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理念,研究要国际化,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全世界人民反对德日法西斯和军国主义的战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要防止把中国抗日战争局域化、边缘化,还要破除虚无主义和碎片化研究倾向,重视抗战史研究,运用多种渠道对研究成果进行国际化外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徐慨表示,要注重传播渠道,尤其是有国际广泛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包括推特、facebook等。在叙事方式上,更要进入对方的话语体系,用西方熟悉的话语体系来阐述并纠正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偏见。他说,在对外构建中国话语权时,一切要以事实说话,要有明确针对性,对网络上错误传播进行正面回应,把发声效率发挥到最大化。还要运用新闻评论、影视剧、文学作品以及有国际影响力的代言人来讲述中国故事。

    凤凰网江苏主编关卫东说,中国抗战史、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传播有三个语言场,一个是官方语言场,一个是学术语言场,一个民间语言场。这三个语言场都要主动作为。“我们要吸纳西方学者来与我们进行学术对话,让主流的声音以让人接受的方式发声。”(通讯员 江东 记者 许琴)

[编辑: 张秀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