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用艺术连接历史、当下与未来

2018-05-19 14:45 来源: 新华网

    5月18日是第42个国际博物馆日,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主办的《新方法、新公众:痛的沉淀与超越》当代艺术展在纪念馆1号展厅正式开展。

    当天的展览展出全球著名雕塑家玛纳什•卡迪诗曼的“秋之落叶”金属脸艺术装置,日本教师松冈环和中国、日本孩子制作的“南京的悲伤”黏土作品,以及中国青年艺术家孟舒的玻璃艺术作品,以反思战争为主题,展开跨越时空、跨越民族的“艺术对话”,用作品来抚慰疼痛。

    “秋之落叶”:用艺术“沉淀”历史伤痕

    玛纳什•卡迪诗曼,以色列著名艺术家,职业生涯跨度长达60年,曾获得以色列奖在内的众多国际奖项。“秋之落叶”艺术装置由两万多枚张着嘴、睁着眼、面部狰狞的铁片“金属脸”组成。走在这条铺满铁片“金属脸”的路上,脚下会发出呐喊一样的回响,让人感知那些如秋日落叶般陨落的生命。这件艺术装置不仅反映在二战中犹太民族惨遭屠杀,也展现战争中所有无辜受难者遭受的迫害,表达对战争的反思。

    今年“国际大屠杀纪念日”前夕,玛纳什•卡迪诗曼的儿子本•卡迪诗曼将其父亲生前创作的“秋之落叶”装置艺术中的4枚“金属脸”雕塑捐赠给纪念馆。纪念馆根据这4枚雕塑制作了近700个复制品,设计成“金属脸”艺术装置,观众可进去,通过踩踏“金属脸”,体验“二战”中生命受摧残的受难者的呐喊,反思战争。

    “南京的悲伤”:用反思“释放”疼痛记忆

    1996年,被称为“日本的良心”的日本反战人士、日本铭心会会长松冈环女士,组织日本大阪的青少年用黏土制作了“南京的悲伤”艺术作品,通过展示南京大屠杀受害者悲伤的面部表情,表达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

    今年3月,松冈环女士第98次来到纪念馆,她与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老师一起,带领南京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制作具有特殊意义的“黏土脸”雕塑。

    纪念馆将中日两国学生制作的81枚黏土作品设计成“黏土脸”艺术装置,这些自由创作的悲伤的“脸”,唤起观众对南京大屠杀受害者的追忆,表达战争所带来的疼痛在被铭记的同时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释放。

    “白夜”“守望·相助”:用纯净“抚慰”民族伤痛

    青年艺术家孟舒师从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教授,作为一名研究型的艺术家,她力求将理论研究转化为公共性的艺术创作。此次展出的“白夜”和“守望•相助”系列玻璃艺术作品,是她在多年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倾注心血,历时三年完成的艺术创作,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创造性“转化”。

    作品中有一个抽象的眼睛,象征人的心灵和人类看待世界的方式。眼睛中升腾的气泡,象征灵魂的释然,也象征战争带来的隔阂与仇恨随着沟通、理解、友谊慢慢化解。黑色缠绕的部分代表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的伤痛记忆,白色象征皑皑白雪,细小的颗粒则象征埋藏在白雪下的无辜魂灵。从正面看,特殊的光学原理让所有的细节在气泡中间产生一朵蓝莲花,象征人们心灵世界的释然。孟舒希望用玻璃这种通透的材质语言,来抚慰人心,并向前辈艺术大师们致敬。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今年9月。(张秀枚)

[编辑: 张秀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