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
在白俄罗斯伟大卫国战争博物馆开展

2018-06-06 09:28 来源: 江东门纪念馆

    白俄罗斯时间6月5日15:40左右(中国时间6月5日20:40左右),《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在白俄罗斯伟大卫国战争博物馆11号展厅正式开展!

《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海报

史实展现场

白俄罗斯伟大卫国战争博物馆外景

    本次展览立足史实,以欧美人士的视角为切入点,挖掘细节、讲述故事,通过一个个历史故事,向观众讲述1937年12月的南京。这次展览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首次在白俄罗斯举办大型展览,旨在促进欧洲社会,特别是白俄罗斯民众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了解。

    开幕式:本次展览推动南京大屠杀史实成为世界记忆

    白俄罗斯前副总理、前白俄罗斯驻华大使、现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多吉克,中国驻白俄罗斯大使馆文化处负责人张宏伟,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国庆,江苏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杨力群,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以及白俄罗斯伟大卫国战争博物馆馆长史利亚赫金等嘉宾出席开幕式。白俄罗斯伟大卫国战争博物馆副馆长安娜女士主持开幕式。

    白俄罗斯前副总理、前白俄罗斯驻华大使、现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多吉克:利用展览平台,促进中白文化交流

    白俄罗斯是中国的真诚朋友和全天候伙伴。在习近平主席和卢卡申科总统的亲自关心和推动下,两国关系已进入相互信任、合作共赢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新阶段,以共建“一带一路”为核心的各领域合作实现质和量的同步提升。文化交流领域务实合作是中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能充分利用此次展览平台,积极沟通,建立伙伴关系,助力两国文化交流持续发展。

    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王国庆:开展广泛合作,让国际社会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

    生命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是对人的生命、尊严和基本人权的最野蛮践踏。此次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展览,旨在向白俄罗斯观众及国际社会传递中国人民珍爱和平、捍卫人权、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正义呼声和理念。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愿与国外和平团体和人权组织合作开展更多活动,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去举办此类展览,让国际社会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这段不容抹去和篡改的悲惨历史,避免人类重蹈历史覆辙。

    江苏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杨力群:增强中白人民历史共识,架起文化交流桥梁

    南京与明斯克两座城市都曾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都在二战期间遭到侵略者的严重破坏,都在战后重建中取得了成功。这次展览以第三方的视角,以欧美人士史料为佐证,以客观中性的展陈内容和表述方式,让更多白俄罗斯人、欧洲人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让南京大屠杀史实真正成为世界记忆,把中国人民以史为鉴、珍爱和平、维护人权的心声传递给白俄罗斯人民,进一步增强两国人民尊重历史、共铸和平的共识,架起两国人民文化交流的桥梁。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历史,让真实的历史为更多人读懂

    中白两国虽然相距遥远,两国在二战时均遭受侵略者的屠杀。在哈丁村屠杀遗址上,有一座大型雕塑,名为《不屈的人》,表现了一位年迈的父亲双手托着死去的儿子。在纪念馆的雕塑广场前,也有一座大型雕塑,名为《家破人亡》,表现了一位母亲怀抱着死去的孩子仰天长啸的情景。战争带给人民的伤痛,莫过于一个个完整的家庭被毁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扼杀。纪念馆的重要使命便是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历史,让真实的历史为更多人读懂。

雕塑《不屈的人》

雕塑《家破人亡》

    白俄罗斯伟大卫国战争博物馆馆长史利亚赫金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签署友好协议书,两馆约定今后将保持人员往来,继续开展合作。

史利亚赫金馆长(右一)、张建军馆长(右二)

    白俄罗斯前副总理、前白俄罗斯驻华大使、现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多吉克与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王国庆共同开启展名卷轴,宣布展览正式开幕!

    史实展现场也吸引了众多热爱和平的人们。

    首次去白俄罗斯,展览了哪些内容

    此次展览共设置四个部分,展览面积150多平方米,共展出100幅历史照片,9个故事、4件展品和1部视频资料,讲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经历、当年国际友人救助南京难民的故事,以及在南京举行的各种和平活动。

    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后,大肆屠杀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和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案进行了专案审理,判定:除去大量被日军抛江焚毁的尸体,在日军占领南京后的最初六个星期内,南京及附近被屠杀的平民和俘虏达20万以上。在日军占领南京的最初一个月内,市内发生了近2万起强奸轮奸暴行。1947年,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经调查后判决,南京大屠杀期间遇难人数超过30万。

史实展现场

    人道主义救援

    展览以欧美人士的视角为切入点,原文呈现第三方档案,展示欧美人士共同见证的南京大屠杀历史。

    展览以“见证历史的影像”为设计理念,以摆放在窗口的约翰•马吉摄像机形象为开端,以历史影像为证进行讲述,逐步展开对发生在南京的这场常常被西方世界忽视、被日本右翼否认的历史浩劫。

    马吉牧师于1912年来到中国传教。南京大屠杀期间,他担任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主席和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用一台16毫米摄影机秘密拍摄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记录了日军实施大屠杀后的现场以及受伤的南京平民在医院接受救治的场面。这架马吉摄影机的模型放置于展览入口,意在表现从历史的镜头看真实的历史。

    蚕豆是难民的救济口粮之一,美国牧师麦卡伦据此编写了《南京难民合唱曲》,又称“蚕豆歌”。歌中唱道:“我们用蚕豆做早餐,蚕豆做午餐,蚕豆做晚餐……”

史实展展示《南京难民合唱曲》曲谱

    展览还特别表现了俄国人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关注。24岁的俄国人科拉·波德希伏洛夫先生来到南京,南京大屠杀发生时,他是留在南京的西方人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他加入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多次驾车运送伤者到医院。根据马吉、魏特琳等人的记载,科拉看到日军士兵企图强暴中国妇女时,大声呵斥,将日军士兵赶出难民居住地。

    西方媒体早期报道

    1937年12月15日,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报》刊发了记者阿契包德·斯蒂尔的报道《日军杀人数千》,成为最早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新闻报道。

    英国记者田伯烈编写《战争意味着什么:日军在华暴行》英文版。

    正义审判 维护和平

    战后,法西斯罪行得到了法律的严惩。在欧洲,纽伦堡法庭以及各同盟国法庭,对纳粹分子进行了审判。在亚洲,1946年1月在东京成立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甲级战犯。中国南京、北京、上海等10个城市,分别设立军事法庭,审判日本乙、丙级战犯。东京审判和南京审判,均对南京大屠杀案进行了审理,判定日军实施南京大屠杀的罪行,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日军最高指挥官松井石根等一批日本军官被判处死刑。“两个法庭”的正义审判,为国际社会公认,是重要的二战胜利成果。

    展览最后以中国设立和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表达中国人民以史为鉴、维护和平的心声。

    四大布展理念 将史实展精确到每个细节

    立足史实南京大屠杀发生期间,一些欧美教授、传教士、医生、记者、外交官或商人,留在南京亲历了这段黑暗的历史,并留下了日记、书信、文件、照片、影像等证据。本次展览与书信记录、文件记录、影像记录相结合,原文呈现欧美人士的文献档案。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部分成员合影。左起为:福斯特、米尔斯、拉贝、斯迈思、施佩林、费奇

    第三方档案展览以欧美人士的视角为切入点,原文呈现第三方档案。例如,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育系主任魏特琳的日记,鼓楼医院医生威尔逊的日记,《芝加哥论坛报》《生活》杂志等西方报刊。

1938年5月美国《生活》杂志上,刊登了从马吉影片胶片中翻拍的10幅照片

    注重细节

    展览注重历史细节的呈现,通过细节讲述故事。例如,观众可以看到发生在白俄罗斯的哈丁村屠杀等惨案,约翰·拉贝记载南京大屠杀的战时日记等内容。在“幸存者李秀英”的板块里,可以看到以李秀英为代表的中国妇女为反抗日军强暴而奋起抵抗的事迹。在“科拉:救助南京难民”的板块里,可以看到科拉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参与救助难民的义举。

在魏特琳护送下,一批妇女前往难民收容所避难。——采自《拉贝日记》

    诉求和平

    展览介绍了中国设立和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这一重大纪念活动、并在最后再次呼吁中外人士维护和平、共筑和平。

象征和平的紫金草

    据悉,今年10月下旬,白俄罗斯伟大卫国战争博物馆还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办《白俄罗斯领土上的反法西斯战争(1941-1944)》展览,共同促进二战史在国际上的传播。(王延奎 潘琳娜)

[编辑: 张秀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