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的历史 无言的控诉

2018-09-18 15:57 来源: 新华网

    建筑不仅是一种长久的、凝固的,更是一种生动的历史符合;雕塑也不仅代表着安静的沉默,更是一种有力的表达。矗立在南京江东门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系列雕塑,以其独特的建筑造型和丰富的雕塑内涵,融入了历史,外化了悲痛,将那段惨绝人寰的血雨腥风再次向世人呈现。

    在雕塑广场上最东侧矗立了一尊高达12.13米《家破人亡》雕塑,一位眼泪干枯的母亲,抱着死去的孩子仰天长啸、痛不欲生的形象,代表着中华母亲曾经遭受的屈辱和灾难。雕塑的背面是一块呈长方形、由东高西低呈斜面造型的墙体,这座墙最高处离广场地面18米,最低处2米,从上面看,它像一把被折断的插入地下的刺刀刀尖。

    在纪念馆的雕塑广场,矗立着一组十尊铜制群雕,这组名为《市民逃难》的群雕,塑造了逃难的人群。

    循门而进,呈现在眼前的是两块巨型三角浮雕,棱块造型上刻有“呐喊”,表示着无数亡灵的含冤、呐喊以及挣扎与反抗。

    偌大的墓地广场,满眼鹅卵石,寸草不生,象征着累累白骨和死亡,而两边翠绿的草坪和院墙外的常青树象征着生命力和抗争精神,生与死形成对比。

    墓地广场南边是2米高、50米长的错落的围墙,铭刻了当年大屠杀情景的浮雕“劫难”、“屠杀”和“祭奠”,营造出沉闷、悲愤和凄凉交织的场景,以强烈的纪念氛围,激起人们正义、善良的感情。

    在墓地广场矗立着这样一座墙,上面密密麻麻地镌刻着那场浩劫中遇难者的名字。墙面的色彩是灰暗的、肃穆的、无声无息的,但10000多个茁壮的生命却消失、埋葬在这些名单里,它的背后是30多万个鲜活的面容,这座墙就是“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名单墙,长43米、高3.5米,老百姓称之为“哭墙”,上面刻着10000多名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名单。新华网(杨升辉 文/摄)

[编辑: 张秀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