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精心筹办首次南京公祭
广岛之行一直挥之不去,并随时间推移愈发强烈,我开始游说各级领导,特别是时任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安吉。
我的提议在当时非常大胆,国内无任何城市举办过此类活动,又涉及中日关系。我找到省市外事部门寻求支持。同时陈部长也被我打动,带我向时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霞林汇报,得到了他的支持。悼念活动得到正式批准。
由于是国内首次,没有先例参照。我与南京市委宣传部同仁策划了多套方案,现在想来,当年最为成功的策划就是鸣放防空警报和武警战士敬献花圈。
我们提出鸣放防空警报的方案,但可操作性如何?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与市人防办沟通,结果大出意外,人防办一直想找个适当机会试试全南京人防警报能否拉得响。两家想法一拍即合。
我们大胆提出由武警战士敬献花圈的设想。武警只在极少数任务或场合中才能使用,值得庆幸的是得到了上级批准,这也显示了悼念活动的规格与地位。每年12月12日,战士们都要准时来馆操练,为了动作整齐划一,他们不厌其烦地练习。20年里,武警江苏总队南京市支队国旗护卫队更换了许多茬战士,但每次都圆满完成任务。
集会名称费了一番周折。第一种方案是年份+主题,第二种方案是次数+主题,第三种是组织者+主题,后来审批认为第三种较好,且建议加上“30万”和“周年数”。名称虽然长,但意思明确,后被反复用了10次。
悼念活动程序也是重要事项。经一番协调,最终统一认识,邀请南京市政协主席主持仪式,南京市长代表南京市人民政府讲话,省和南京市五套班子各派一副职参加,还邀请了南京军区、省军区、南空派代表参加,省及南京市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负责人,省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及部分老同志也参加了仪式。为突出历史传承,特邀抗日老战士代表甄申和青少年代表戴宁益在仪式上发言。
因为南京市1983年12月13日在城西江东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立碑建馆,同时以南京市人民政府的名义,由所在区县人民政府负责,先后在中山码头、燕子矶、草鞋峡、煤炭港、上新河、汉中门、武定门、花神庙、普德寺、清凉山、北极阁、东郊丛葬地等处,建立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于是,由南京市委办公厅和南京市委宣传部出面,邀请这些纪念碑所在地设立分会场,由所在地的区县负责举办悼念仪式,并且与省暨南京市活动同步。
活动起源于笔者对日本广岛纪念活动的反思,得益于省暨南京市许多位领导和有关方面支持,成功于诸多创新性活动项目的精心设计。当时我们真没想到,活动会被载入史册,并且此后会连年举办。我们当时更没有想到,公祭活动最终能够升格为国家公祭,并且以国家立法的方式规定下来,成为共和国每年一度的固定仪式。
历史将会永远记住:公元1994年12月13日,南京首创举办了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