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山 李慧著】《第21次是国家公祭》第二章:年年祭

2014年11月19日 09:09:10 来源: 国家公祭网
分享到:

    二、大小年公祭设计成规范

    连续两年的成功举办为今后活动铺平了道路,南京公祭因此固定了下来。

    纪念馆虽然只是一家市属的文博单位,但由于一年一度的悼念活动在海内外产生了非常高的知名度。遇难同胞纪念馆以此为东风,在场馆建设、文物征集与陈列、学术研究、对外交流等方面齐头并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也许是为了保持这项公益性活动能够持久进行,省市领导层取得了一个共识,公祭活动分“大小年”两种方式。即逢五周年或逢十周年谓之“大年”,其他为“小年”。每逢“大年”时,省市“五套班子”正职领导都会出席活动,参与活动的社会各界人士1万人左右;每逢“小年”,则由省市“五套班子”副职领导参加,集会总人数5000人左右。

    这种不成文的规定,保证了20年活动的持续不断。

    三、南京公祭的文化价值

    14年抗战,既是中国人的抗争史,也是中国人的苦难史,南京大屠杀是国人记忆里挥之不去的阴影。许多人认为,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丢脸的事情,有什么必要屡屡提起呢?因此我们很长一段时间里选择了回避和沉默。

    南京公祭活动的建立是对历史纪念活动的创新与创造,是对历史资源的深度发掘与解读,也是对历史负责的人文关怀与对策。人们应当在公祭中学习历史,在反思中传承历史文化。因此,南京公祭不是单纯的祭典亡灵的活动,这项活动具有以下内涵深刻的文化价值:

    悲剧文化价值。悲剧往往更能打动人,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譬如奥斯威辛、珍珠港、广岛和长崎等都是悲剧文化。波兰早在1947年就把奥斯威辛、马伊达内克等5个集中营开辟为国家级博物馆,并国家立法保护。亚利桑那纪念馆直接由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处管辖,战后一直是国家出资保护和利用。

    人类警示文化价值。南京大屠杀对人类有普遍警示意义,人类不应该付诸屠杀、暴力、血腥和恐怖。每年的悼念活动,在回顾历史时也在警示世人不要让历史悲剧重演。

    和平教育文化价值。我们今天展示历史的目的是为了现在和将来和平的生存与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有和平环境、和谐世界,各民族之间应该不要诉诸武力,而应该相互尊重,和平相处。因此,遇难同胞纪念馆在设计理念中涵盖了“历史?和平”四个字,既充分展示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又把和平作为重要展示内容和建馆目的。

    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价值。南京大屠杀历史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它们揭示的道理很浅显:国家不强,老百姓的生命就没有保障;国防不强,就可能导致民族的灾难。每年12月13日拉响防空警报、悼念遇难同胞、举行南京国际和平集会活动,南京从1994年在全国率先举行这一活动,至今已形成独特的文化活动模式。目前,遇难同胞纪念馆已经成为全国100多所中学和大学的教育基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0100900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13308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