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山 李慧著】《第21次是国家公祭》第二章:年年祭

2014年11月19日 09:09:10 来源: 国家公祭网
分享到:

    四、乐做30万遇难同胞的守灵人

    我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认知起初主要来自于父辈们的讲述。我爷爷1937年时曾在南京新街口的银行工作过,南京大屠杀时,爷爷从银行跑回老家六合县。爷爷在回南京城内上班时,看到了许多遇难者的尸体。他告诉我,当年大江里漂着数不清的尸体,惨极了。

    祖辈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回忆与讲述,在我的心里扎根。后来我服役期间,曾经读了战友徐志耕写的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主要是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采访,加深了我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了解。

    1992年5月,我从南京市级机关的工作岗位转换到遇难同胞纪念馆,到岗第一天,我就觉得应当为这段历史尽心、尽职、尽责。特别是在1993年5月我任馆长以来的21年里,随着对这段历史了解的深入,我越来越感觉肩负的责任重大。“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那么多人被杀,平均每12秒就有一个生命消失,这是怎样的惨案?”夜不能寐之际,我经常这样反问自己。

    曾经有一位部队老战友对我说,这个年头大家都为钱为权而干,你却往历史故纸里钻,图个啥,真是犯傻劲。也有同事好心地提醒我,遇难同胞纪念馆只有三亩三分地(意即当时占地面积只有33亩),不值得你花那么多心血去经营。更有人经常在公开场合讽刺挖苦我,是大屠杀专家,是守灵人。

    对此,我报以一笑。遇难同胞纪念馆需要有人去担当、去值守、去发展与壮大。这是对历史的传承,也是对遇难者的慰藉。守灵人有什么不好,为南京的前辈守灵,为民族的历史守灵,为国家的重任守灵,值得!

    【链接】

    《第21次是国家公祭》 第一章 创先祭

   上一页 1 2 3  

0100900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13308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