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0高地的烽火台南面墙上遍布弹孔
黄楼院长城附近的林间随处可寻南口战役战士遗骨
新民晚报5月4日讯 南口战役,是紧接着卢沟桥事变、平津失守后,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的一场大战,其惨烈程度和伤亡人数均超过台儿庄战役,却不为人所知。9年前,一次偶然的发现,让昌平人杨国庆和南口战役结下不解之缘。
他进山无数次,搜集战争遗物,建成一间小小的展室,这是南口战役唯一的纪念馆;他顶着能把人吹跑的大风,背着棺木上山,收殓寻到的遗骨;他将自制的、来自昌平儿女的纪念章,一枚枚别到老兵的衣襟上。
他只有一个朴素的心愿:不能让他们白白牺牲了。他盼望的结果在慢慢呈现,一部描述南口战役的电影正在拍摄,将于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上映。
登山发现子弹坑
“难道这儿打过仗?”
去战场遗址前,杨国庆从角落里拎了一小瓶二锅头,用布把瓶体仔细擦了擦。
“昨天啥也没带,可后悔了,就在碑那儿,给磕了仨头。”
这天要去的是1390高地,当地人叫高楼,这是杨国庆第一次发现弹孔和掩体的地方。2005年8月,42岁的杨国庆和几个爱好登山的朋友去爬野长城,在昌平流村镇长峪城村北的黄花坡歇脚时,烽火台南面墙面上密集的小坑引起了他的注意。
“那不像自然风化的,也不是人凿的,像是子弹崩出来的。”杨国庆在四周转悠着,又发现山岭上挖的壕沟和掩体一样的坑洞。“难道这儿打过仗?可这么多年也没听说呀。再说,那儿海拔1439米,谁上那儿拼命去!”
下山回到长峪城村,跟老人一打听,还真打过仗。
“打过,可死了不少人呢,就卢沟桥开仗那年。”一位80多岁的老人说,仗打完后,山上到处可见战士的遗骨,老乡拿铁锹去掩埋,日本兵不让。多年后,老乡上山干活,还挖着地雷,捡到过“铁帽子”。
可这与杨国庆对家乡的认知相差太远,他将信将疑。回昌平后,这个熟食店的老板第一次迈进了档案馆的大门。在一本《昌平掌故》上,杨国庆看到了“南口保卫战”五个字,赶紧翻到那一页。虽然不足2000字,但清清楚楚地记述了抗战初期那场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