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9年不懈探南口战役战场 搜集遗物三千件

2015年05月05日 09:34:47 来源: 新民晚报
分享到:

  九年不懈探战场

  搜集遗物三千余件

  这件事在杨国庆心里搁了大半年,2006年夏天,好奇心重的杨国庆花1000多元钱,买了台金属探测器,开始上山搜寻。这一搜,就上了瘾,只要有空,他就开车往山里跑。他仔细,一块比1角钱硬币还小的弹皮、一小块遗骨,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在这一带的山岭上,他还发现许多壕沟和掩体。

  9年来,杨国庆在南口战役战场上搜集到3000余件遗物,有子弹头、炮弹、手榴弹、钢盔、防毒面具、搪瓷杯甚至蒜头。2009年3月,他在北大台战场遗址第一次采集到一枚我军徽章,而在距离徽章不到2米处,又找到一个日军身份牌,这也是他目前采集到的唯一一个日军身份牌。这些遗物,在他熟食店的地下室里,组成了一间小小的纪念馆,这也是南口战役目前唯一的纪念馆。

  去年,他在黄楼院长城一处烽火台下的树林里,发现了两具遗骨,这是他9年来第一次发现完整的战士遗骨,其中一具遗骨的腹部还有一颗射入的子弹。杨国庆分两次背着棺木爬上陡峭的长城,将两人的遗骨安葬在他们战死的沙场上。

  他进山的次数越多,捡到的东西和听到的故事越多,就越对这场战役有感情。“这么大一场战役,怎么就能这么无声无息了呢?”杨国庆不理解。从小就对历史和军事感兴趣的他,打心眼里想复原这场战役,摸清整个战场。

  他四处寻找史料,按照上面讲述的一个个阵地,去和老乡核对,每一个阵地、每一条山沟,都要经过七八个老人共同指认。慢慢地,这些山岭在杨国庆心中都有了名字,再走进这片山岭,他就仿佛走进了那场战役。他还到每一个村子寻找老人,搜集口述实录。

  有时候,他走进战场,无法承受内心的沉重。他觉得歉疚,愧对死去的英灵。几年来,他在战场上立了4处纪念碑,告慰烈士的英灵。接近1390高地处的“迟来的丰碑”,是他以昌平儿女的名义立的一块碑。杨国庆每次来到这里,都会带点东西祭拜。他感到欣慰的是,石碑前原来是光秃秃的一片,7年来爬野长城的驴友们自发地用石块在碑前堆起了祭奠的石台。

  第13军抢防南口

  顽强死守血染高地

  史料记载,南口战役自8月8日持续至8月26日,血战18天。我军投入兵力6万人,日军7.5万人,中国军队以劣势装备,战死官兵9703名、伤23989名,日军伤亡共15000余人。战斗极为惨烈,龙虎台、黄楼院等处的战斗,更是杀得风云变色,日月无光。

  南口战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日军意欲攻占此地,进犯山西。国民革命军第13军参谋苟吉堂在《中国陆军第三方面军抗战纪实》(南口之战)中写道:“南口的得失,其影响于华北与西北的存亡,其关系至深且巨。”

  7月30日,驻扎在平地泉的国民革命军第13军奉命,抢防南口。8月1日,第13军第89师罗芳珪的第529团率先出发,前往南口阵地布防。南口战役战线长达90余公里,自居庸关以东的得胜口、苏林口至以西的水头长城、河北怀来,其间有居庸关、羊台子、白羊沟和高崖口四条大沟,还有无数小沟,均需布防。其中只有居庸关具备大集团军运作,故日军先攻居庸关南口。

  这一役,有太多可歌可泣的血战。

  南口阵地罗芳珪团,即为抗战初期四大名团之一的罗团。血战龙虎台,伤亡极大,损失十之八九,罗芳珪本人身负重伤,幸得救治,后在台儿庄战役中英勇殉国。三连连长隆桂铨带领60多个弟兄,肉身搏坦克,炸毁坦克6辆,60余名勇士全部战死疆场。

  850高地守卫战。南口和居庸关顽强抵抗,日军久攻不破,遂向西寻找突破口。8月17日,3000多名日军在炮火的掩护下,在镇边城东南的850高地与守军展开拼杀。850高地两度失守。8月22日,第72师第416团团长张树桢亲率预备队发起抢占850高地的冲锋,在胸部、腿部连中数弹后,仍命卫兵扶他上山,最后写下遗书“八五零高地夺回来,职重伤不支,部队各口阵地,命团副……”。团副的名字尚未写出,张树桢便因失血过多,壮烈牺牲。第416团一营官兵面对强敌进攻,顽强死守,终因后援无继,全营官兵全部战死在850高地,无一缴械投降。

  寻访当年老战士

  纪念章别在衣襟上

  “刚寻访阵地时,总想着什么时候能找到个参加过南口战役的老兵,那可就太好了。”可巧有一天,一个老兵就找上门来了。2009年,石景山首钢医院医生陈企旺得知杨国庆的事,想方设法找到了他的电话。他的邻居高均甫就是南口战役的老兵,今年92岁了,常和他念叨南口的事。

  杨国庆既不敢相信,又难掩兴奋。第二天见到这位老兵,他说什么好呢?最后他决定,给老兵敬个礼,当晚他对着镜子练了好久。

  高均甫老人是第13军第4师第20团3营的士兵,当年在老虎山阵地。老人一眼认出杨国庆带的手榴弹壳,朝胸前一比划,“我,这儿,挂4个。”

  老人说,那年雨下得特别勤,蹲在战壕里,一泡就是几个小时。到了饭点也没饭吃,根本送不上来。夜间想休息,事先得把手榴弹挂树杈上,敌人来了就能扯到。冲锋时,这条山沟那条山沟,齐齐地吹响冲锋号,一时间号角连天,声势浩荡。战役结束,他跟着部队撤退到板子峪时,碰见一个老乡,老乡提醒“你怎么没穿鞋”,他低头一看,这才发现一路都是光着脚,老乡当即把鞋脱给了他。

  后来,杨国庆又去拜访过老人多次,成了老人晚年最大的慰藉。2009年老人想去老虎山重访故地,杨国庆也带他去了,这也成了杨国庆心中最大的安慰。因为重回战场半年多后,高均甫老人便过世了。弥留之际,他让儿子将杨国庆送给他的一枚自制的老兵纪念章拿来,郑重地别在了衣襟上。

  通过“关爱老兵”公益组织,杨国庆又陆续找到了6名老兵,如今只有4位在世。只要打听到老兵的消息,活再忙他也立即放下赶去。老兵都是90多岁、上百岁的年纪,他怕,不赶着去就晚了。今年五一过后,他又要去看望老兵们了。

  记者手记

  怕与不怕

  杨国庆做这件事,有几不怕、几怕。

  跑腿受累他不怕,9年了,进山的路他跑了不知道多少趟,一来一去几十公里,再爬一两个小时的山,他不觉得辛苦;缺吃少穿他不怕,开车进山要花钱,他和妻子说好,每个月只要给他足够的油钱就行,在山上没吃的,喝杯热水他也能撑一天;冷遇委屈他不怕,带着金属探测器进山,常被护林员误解驱逐,进村寻找老人,也没少遇到怀疑的冷脸,这些他都不在乎。

  他怕战场遗址被毁了。南口战役遗址没被发掘过,客观上使遗址得以保存完好。但近年来随着乡村开发,一些布满弹孔的长城烽火台被翻修抹平,1390高地烽火台就曾遭此噩运,最后还是他以通知媒体相“要挟”,才逼得包工头按老照片把填上泥灰的弹孔一个个给恢复了。

  他怕搜集到的东西保存不当,腐蚀损毁了。他收来的东西一部分捐赠给了区档案馆,大多数存放在他熟食店的地下室里,那里并不具备保存条件,一些物品已经有腐蚀损坏的迹象。

  他最怕的是老兵们等不及。给老兵送徽章的时候,有人婉言谢绝了。“他们懂,民间给的那是尊敬,国家给的才是足以告慰心灵的承认。”

  他盼望国家能把南口战役遗址完整地保护起来,保存它现有的自然状态,建一个遗址公园,再建立一个纪念馆,给这场战役以应有的纪念。(记者 姜燕 文/图)

   上一页 1 2  

0100900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42109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