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纪念碑。祝家乐 摄
包头晚报2月25日讯 (记者 武建飞 李亚强 刘磊)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没有什么比战争更惊心动魄,也没有什么比战争更能映射出一个民族的本性。
在日本侵华战争的硝烟褪去71年后,抵抗外族侵略的反抗与战斗史,仍然是厚重的中华民族历史中印记不灭的镌刻。而蒙古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反抗外族侵略的坚定意志最终被具象为一座纪念碑——百灵庙抗日英雄纪念碑。
80年前,内蒙古民族抗日的第一枪曾在这里响彻中华大地……
内蒙古民族抗日的第一枪
那个总被提起的夜晚,是农历正月的倒数第二天。虽然已经过了春节,但一望无际的达茂草原还被积雪严严实实地覆盖着,凛冽的寒风仍在北疆的土地上肆虐。
那天是1936年2月21日。自“九·一八”事变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侵华战争之后,已经过去了四年零五个多月。
在时代的宏大叙事中,历史选中了这一天。这一天,震惊中外的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在这里爆发,蒙古民族在中国人民抗日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四天后的2月25日,随着云继先等通电全国声明参加抗日,威震内蒙古草原的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宣告成功。而这一天,也被镌刻上了不灭的印记,被历史铭记。
被历史选中的一天
被铭记的,本该是1936年2月22日。
1936年春节前,云继先、朱实夫、赵诚等向乌兰夫汇报了武装暴动准备情况,并介绍了他们同傅作义联系的情况。傅作义表示完全支持他们脱离德王,暴动时间定于2月22日晚10时,由35军的汽车队负责接应暴动队伍下山。
乌兰夫召集纪松龄、奎璧、李森与云继先、朱实夫等人共同研究部署起义的计划。2月12日,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操纵下,德王成立“蒙古军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设日本顾问部,公开投靠日军,这成为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的导火索。暴动前夕,乌兰夫派李森到百灵庙传递紧急情报,说暴动计划被德王的特务侦知。云、朱等人结合百灵庙的种种迹象,确定情报准确,于是决定提前一天举行暴动。
1936年2月21日晚,百灵庙“蒙政会”保安队千余名官兵和文职人员在中共西蒙工委的政治领导和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的支持下,由云继先、朱实夫、云蔚等具体策划发动了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暴动部队兵分五路对各个目标进行突然袭击:第一路由云继先、朱实夫率领,占领了南营盘,控制了下山通道。第二路进攻军械库,夺取了枪支弹药。第三路由云蔚率领,攻打了稽查所,击毙了负隅顽抗的蒙政会稽查处主任李凤诚。第四路计划捣毁蒙政会电台,切断他们与德王的联系,但因士兵不识电台,只砸毁了一些箱柜后就迅速离开了。第五路袭击了蒙政会会计科,打开了银柜,焚烧了账目。次日清晨,各起义部队均按照计划在百灵庙南营盘集合。紧接着,起义部队在云继先、朱实夫、云蔚等军官的率领下向武川进发。上午,当部队行进至黑沙图村时,遭到伪蒙古军的追袭,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由于天气恶劣、雪大路滑,伪蒙古军的汽车行驶不便,只好返回百灵庙。下午2时,起义部队安全到达预定集结地点——武川县二份子村和岔岔村。随后,35军派车将暴动队伍拉到前山,驻扎在水涧沟门和三两村,并被整编为蒙旗保安总队。2月25日,云继先等通电全国,声明保安队全体官兵脱离德王的百灵庙蒙政会,参加抗日。至此,威震内蒙古草原的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宣告成功。
第一支蒙古族抗日武装
这支队伍被整编后,由于傅作义的不信任和德王亲信的破坏,1936年9月,云继先被混入暴动队伍的章文锦等人杀害,部分官兵哗变,大多数官兵愤然离队回了家乡,暴动队伍面临瓦解的危险。对此,中共西蒙工委在乌兰夫的领导下,采取措施向社会各界宣传暴动实情、宗旨和意义,说明队伍现状,呼吁并动员各界爱国人士给予援助,并开办短期干部培训班,以提高骨干的觉悟。
1936年冬,中共西蒙工委联合当地爱国人士向绥远省政府建议,以这支队伍为基础,重建蒙旗保安总队。乌兰夫、云清、赵诚等共产党员加入和留在了这支队伍中。次年2月,蒙旗保安总队组建完成,进驻百灵庙。白海风任总队长,乌兰夫任政治部代主任,队伍主要骨干多是共产党员。不久,马占山将蒙旗保安总队改编为蒙旗独立混成旅,移防包头附近,乌兰夫继续任政治部代主任,并在部队中秘密建立了党的组织。包头沦陷后,这支队伍转战陕北被改编为“新三师”,成为内蒙古地区第一支、也是最大的一支蒙古族抗日武装。
一座纪念碑,一段被铭记的历史
穿过巍峨绵延的大青山,一路向北,广阔的达茂草原展现在眼前,草原深处,一座因百灵庙而得名的小镇,宁静而安详。然而,小镇南侧的女儿山上,一座高耸的纪念碑却默默向人们述说着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1936年2月,一声巨响,震惊中外,百灵庙打响了内蒙古抗日武装暴动的第一枪。
“苍峰叠翠黑水桥,长剑倚天欲破晓。女儿山上听横笛,犹闻当年马嘶啸。”在徐忠文老人的指引下,记者沿碑前台阶拾阶而上,正前方的雕塑变得越来越高大,武装暴动的抗日英雄,横刀跃马、挥舞大刀长枪冲锋陷阵的场景直指人心,枪声、战马的嘶鸣声仿佛回响在耳边,而在阳光的照耀下,纪念碑上方侧面的党徽尤其熠熠生辉。现场,记者恰巧遇到了来这里敬献花圈的群众,“现在,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越来越多的人走入这里缅怀乌兰夫等老一辈革命志士,了解那段历史。”徐忠文老人对此很欣慰。
据介绍,1986年,在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发生50周年之际,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在百灵庙女儿山上修建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纪念碑。1989年纪念碑在女儿山顶建成。碑呈方锥形,高20米,正面阔1.2-1.5米,侧面阔3.6-8米。上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布赫的亲笔题词。纪念碑下方基座上刻有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署名的纪念碑文。1996年9月,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纪念碑被列为包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12月,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入选国家民政部遴选的部分抗战纪念设施录入名录。
“当时主要是自治区军区一位叫云一立的老领导和当时参与暴动的几个老同志一起工作时,经常提起此事,退休后,就建议当时的自治区主席布赫修建一座纪念碑。”徐忠文介绍说,2005年,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之际,达茂旗政府投资200万元对“抗日武装暴动纪念碑”进行了重新修缮。将原来的水泥雕塑改造成铸铜雕塑,并重新修建了登山道,同时还在女儿山下修建了浮雕墙,浮雕墙分为左右两部分,长各20米,高3米,用花岗岩雕刻的人物和场景,再现了百灵庙暴动的整个过程。
如今,女儿山上郁郁葱葱,周围修建的临渊溪潭、静水弯月、含月坛,仿木桥等景点成为百灵庙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虽然历史的硝烟已经渐渐远去,但人们在这里享受和平年代安逸生活的同时,肃立在纪念碑前,乌兰夫、云继先、朱实夫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身影似乎有变得清晰起来,永远昭示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