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
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纪念碑落成始末
1986年10月31日,在自治区党委组织召开纪念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五十周年座谈会上,与会同志纷纷建议,要建立一座百灵庙暴动纪念碑,永远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和抗日功烈,昭示和激励后人。
1987年1月,筹建工程全面开展。
1988年5月,达茂旗人民政府向自治区人民政府上报了《关于建立<百灵庙暴动纪念馆(塔)>的报告》,就筹建相关事项进行了详细说明。
1989年8月17日,达茂旗收到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答复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关于对<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纪念碑>碑文的批复》。同年10月20日,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纪念碑在当时的巴图哈拉嘎查干哈少山,即现在的女儿山落成。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群、自治区政府主席布赫亲临现场,为纪念碑揭幕。
2004年,在抗战胜利60周年临近之际,达茂旗决定对纪念碑进行修缮,并在女儿山兴建景观工程。
2005年5月,纪念碑修缮和女儿山景观工程开工,同年9月竣工。工程将原来的人物造型换为铸铜雕塑,重新更换了碑体的红色石板,使用金属锻字镶嵌了碑体的字体,并在山脚下新建了两幅总长42米、高2.1米,以反映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画面为主的花岗岩浮雕景观墙,对整个事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再现,使纪念碑更加雄伟、庄重。同时,对女儿山进行了山体绿化、亮化、美化和硬化,修筑了150米卵石路面的环山栈道和64米的花岗岩路面登山道,在山体北侧修建高35米的瀑布一处,还修建了仿木桥、凉亭等休闲娱乐景点。
历史,犹在眼前
讲述人:徐忠文
事件发生地:达茂联合旗百灵庙镇
今年66岁的达茂旗政协原副主席徐忠文多年致力于研究百灵庙暴动历史,是达茂旗至今在世的为数不多的几位老学者。2015年6月25日,国家原副主席、百灵庙暴动领导人之一的乌兰夫孙女布小林参观了百灵庙暴动纪念碑,而为布小林一行做讲解的,正是徐忠文。
百灵庙控扼着纵横交叉的两条要道,一条连接着内蒙古和外蒙古,一条联结着内蒙古的东部和西部。
“蒙政会一时成为内蒙古西部地区矛盾的焦点,百灵庙聚集了诸多日本特务以及国民党中央特务,共产党也有很多地下党员在此行动,因为一旦百灵庙落入日本人的手里,成为第二个伪满洲国,那么往北可以攻打蒙古、苏联,往西可以直入陕甘宁边区。”徐忠文介绍,早在1932年,德王组建了一支干部学生队,其目的主要是培养青年军官,以便扩充他的私人武装乌滂守备队。“德王从全国挑选蒙古族教官,云继先当时非中共党员,但是趋向共产党的进步青年,有进步思想,是黄埔军校四期骑兵科毕业生,在北伐战争中曾立大功,当时在保安队掌握实权,控制保安队。土默特蒙古族青年朱实夫当时为第一共产国际党员,曾经在苏联学习军事,也是通过招募教官打入蒙政会内部,任保安队队长。保安队新兵连连长云蔚同样为土默特蒙古族,与云继先同为黄埔四期骑兵科学员。”徐忠文介绍说。
乌兰夫曾到百灵庙与德王见面,他在1986年6月8日《人民日报》刊发的《纪念百灵庙暴动五十周年》一文中回忆:(第二次到百灵庙之后)经朱实夫介绍,我和德王见了面。德王只知道我是教员,不了解我的政治面貌。在简短的交谈中,我察觉德王投日之意已决,势难回头了,就只说了些日本帝国主义绝不可靠之类的话,没有多谈。“随后,乌兰夫对蒙政会策划起义人员说,只要德王公开投日,我们就在抗日的旗帜下暴动,此事也得到了傅作义的同意和认可。”
起义首先从云蔚的新兵连开始,其余各部也随之起义,兵分五路,各负其责,第一路军拿下守备队(即秘书处,指挥中枢),第二路军占领军械库,第三路军拿下电台并捣毁,第四路军直奔稽查处(特务机关),稽查处主任李凤城持枪反抗,被云蔚一枪击毙,第五路军则袭击会计科,销毁账目。
“整个过程持续了3-4个小时,天亮前,全部起义部队集合南营所(乌兰察布盟公署所在地),并简单吃了一顿饭,随后起义部队共800余人踏着积雪,徒步向南开进。而此时德王的军队也出动骑兵和汽车,追击暴动队伍。他们在黑沙图与暴动队伍交火,但迅即被击退。”徐忠文介绍,暴动队伍行至岔岔村后才吃上了饭。次日,队伍移驻武川县的二分子村,驻防乌拉特中旗的蒙政会保安队第二中队急行军赶到二分子村,与主力会合。这样,整个队伍就有近一千一百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