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群像实录

2016-12-12 17:03 来源: 新华社

    这张拼版照片显示30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第一排从左至右分别为:艾义英(88岁)、魏桂如(90岁)、马秀英(94岁)。

    第二排从左至右分别为:祝四孜(96岁)、李高山(91岁)、郑锦阳(88岁)。

    第三排从左至右分别为:陈桂香(91岁)、王长发(93岁)、夏淑琴(87岁)。

    第四排从左至右分别为:陶承义(80岁)、张秀红(90岁)、李长富(89岁)。

    下排从左至右分别为:王津(85岁)、王义隆(93岁)、仇秀英(86岁)。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使3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惨遭杀害,给劫后余生的幸存者留下了终身难以抚平的伤痛和苦难记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是那段惨痛历史的“活证”。79年岁月流逝,在世者已经越来越少。2016年11月26日,89岁的张福智老人离世后,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108位。

    第三个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新华社记者选取30位具有代表性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用群像的方式集中展现这一特殊群体。新华社记者韩瑜庆、李响、季春鹏摄影报道

    第一排从左至右分别为:陈文英(91岁)、杨翠英(91岁)、管光镜(99岁)。

    第二排从左至右分别为:刘庭玉(94岁)、马月华(89岁)、唐复龙(81岁)。

    第三排从左至右分别为:佘子清(82岁)、沈淑静(92岁)、路洪才(83岁)。

    第四排从左至右分别为:易翠兰(93岁)、余昌祥(89岁)、郭秀兰(92岁)。

    下排从左至右分别为:张福智(89岁,已故)、岑洪桂(92岁)、王秀英(91岁)。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使3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惨遭杀害,给劫后余生的幸存者留下了终身难以抚平的伤痛和苦难记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是那段惨痛历史的“活证”。79年岁月流逝,在世者已经越来越少。2016年11月26日,89岁的张福智老人离世后,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108位。

    第三个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新华社记者选取30位具有代表性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用群像的方式集中展现这一特殊群体。新华社记者韩瑜庆、李响、季春鹏摄影报道

    马秀英,1922年出生。1937年冬,家住南京汉中门附近南卫巷的马秀英一家遭难,18岁的三哥被日军拖上汽车带走,从此下落不明;马秀英与母亲逃进难民区后得以幸存。如今马秀英耳不聋、眼不花,腿脚还算利索,与儿子、儿媳生活在一起。马秀英展示自己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书(2016年11月18日摄)(左上);马秀英在南京家中(2016年11月18日摄)(右上);随着年龄增大,马秀英有时会抽上一支烟(2016年11月18日摄)(右中);马秀英在家中打牌打发时间(2016年11月18日摄)(下左);马秀英和儿媳孙秀英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哭墙”前合影(2016年6月17日摄)(下中);马秀英经常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转转(2016年6月17日摄)(下右)。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使3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惨遭杀害,给劫后余生的幸存者留下了终身难以抚平的伤痛和苦难记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是那段惨痛历史的“活证”。79年岁月流逝,在世者已经越来越少。2016年11月26日,89岁的张福智老人离世后,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108位。第三个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新华社记者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用影像记录他们的伤痛记忆和生活现状,以铭记南京大屠杀中所有无辜受难者。新华社记者韩瑜庆、李响摄影报道

    易翠兰,1923年5月6日生于南京老城南。1937年冬,易翠兰被家人在脸上涂满锅灰装扮成男孩,辗转在五台山难民区和金陵女子大学难民收容所避难。虽然最终从血泊中死里逃生,但她因遭日军用枪托殴打,落下终身病根,经常疼痛难忍。易翠兰在南京临时租住处门前(2016年11月25日摄)(左上);易翠兰展示自己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书(2016年11月25日摄)(左下);易翠兰在南京临时租住的家中(2016年11月25日摄)(右上);易翠兰儿子陶盛福在帮助老人穿戴衣物(2016年11月25日摄)(右中);易翠兰经常依靠制氧机缓解呼吸困难的病症(2016年11月25日摄)(右下)。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使3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惨遭杀害,给劫后余生的幸存者留下了终身难以抚平的伤痛和苦难记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是那段惨痛历史的“活证”。79年岁月流逝,在世者已经越来越少。2016年11月26日,89岁的张福智老人离世后,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108位。第三个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新华社记者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用影像记录他们的伤痛记忆和生活现状,以铭记南京大屠杀中所有无辜受难者。新华社记者韩瑜庆、李响摄影报道

    张福智,1927年10月出生。1937年冬,张福智和父亲在家中遭闯入的日军毒打,张福智右眼被打伤,后感染失明。老人于2016年11月26日去世。失明多年的张福智认不出身边的亲人,不记得已经吃过饭,走路颤颤巍巍且只有一个方向(2016年11月16日摄)(左上);张福智不停地向家人要东西吃(2016年11月16日摄)(右上);女儿张寿云偶尔搀扶老人出门晒晒太阳(2016年11月16日摄)(右中);张福智展示自己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书(2016年11月16日摄)(下左);坐在沙发里的张福智嘴中常常念念有词,不知在说些什么(2016年11月16日摄)(下中);老人去世后,子女们为他送殡(2016年11月28日摄)(下右)。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使3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惨遭杀害,给劫后余生的幸存者留下了终身难以抚平的伤痛和苦难记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是那段惨痛历史的“活证”。79年岁月流逝,在世者已经越来越少。2016年11月26日,89岁的张福智老人离世后,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108位。第三个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新华社记者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用影像记录他们的伤痛记忆和生活现状,以铭记南京大屠杀中所有无辜受难者。新华社记者韩瑜庆、李响摄影报道

    祝四孜,1920年6月3日出生。1937年冬,祝四孜居住的南京珠江镇西门外朱庄村遭日军洗劫,她家8间瓦房全被烧毁,她和家人藏在屋后菜园地洞内躲过一劫。祝四孜在自己卧室中(2016年11月3日摄)(左上);祝四孜在自家门口晒太阳(2016年11月3日摄)(右上);祝四孜在儿子的搀扶下出门散步(2016年11月3日摄)(右中);祝四孜展示自己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书(2016年11月3日摄)(下左);祝四孜和洗菜路过的村邻聊天(2016年11月3日摄)(下中);祝四孜儿子伏宝鑫指认当年老人避难的地方,现在已成为商家的门面房(2016年11月3日摄)(下右)。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使3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惨遭杀害,给劫后余生的幸存者留下了终身难以抚平的伤痛和苦难记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是那段惨痛历史的“活证”。79年岁月流逝,在世者已经越来越少。2016年11月26日,89岁的张福智老人离世后,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108位。第三个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新华社记者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用影像记录他们的伤痛记忆和生活现状,以铭记南京大屠杀中所有无辜受难者。新华社记者韩瑜庆、李响摄影报道

    李高山,1925年出生于广东茂名。1937年冬,只有十三岁的李高山作为士兵参加了南京保卫战,被日军抓捕后死里逃生。如今老人与儿子住在一起,七八年前患脑梗后腿脚不便,患有老年性耳聋,但很健谈。李高山展示自己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书(2016年11月21日摄)(左上);李高山在南京家中(2016年11月21日摄)(左下);李高山展示自己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2016年11月21日摄)(下中);1996年12月,李高山赴日证言,揭露当年侵华日军犯下的罪行(右)(李高山提供,翻拍照片)。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使3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惨遭杀害,给劫后余生的幸存者留下了终身难以抚平的伤痛和苦难记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是那段惨痛历史的“活证”。79年岁月流逝,在世者已经越来越少。2016年11月26日,89岁的张福智老人离世后,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108位。第三个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新华社记者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用影像记录他们的伤痛记忆和生活现状,以铭记南京大屠杀中所有无辜受难者。新华社记者韩瑜庆、李响、季春鹏摄影报道

    马秀英在南京家中(11月18日摄)。马秀英,1922年出生。1937年冬,家住南京汉中门附近南卫巷的马秀英一家遭难,18岁的三哥被日军拖上汽车带走,从此下落不明;马秀英与母亲逃进难民区后得以幸存。如今马秀英耳不聋、眼不花,腿脚还算利索,与儿子、儿媳生活在一起。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使3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惨遭杀害,给劫后余生的幸存者留下了终身难以抚平的伤痛和苦难记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是那段惨痛历史的“活证”。79年岁月流逝,在世者已经越来越少。2016年11月26日,89岁的张福智老人离世后,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108位。第三个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新华社记者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用影像记录他们的伤痛记忆和生活现状,以铭记南京大屠杀中所有无辜受难者。新华社记者 韩瑜庆 摄

马秀英经常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转转(6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韩瑜庆 摄

    易翠兰在南京临时租住的房子门前(11月25日摄)。易翠兰,1923年5月6日生于南京老城南。1937年冬,易翠兰被家人在脸上涂满锅灰装扮成男孩,辗转在五台山难民区和金陵女子大学难民收容所避难。虽然最终从血泊中死里逃生,但她因遭日军用枪托殴打,落下终身病根,经常疼痛难忍。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使3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惨遭杀害,给劫后余生的幸存者留下了终身难以抚平的伤痛和苦难记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是那段惨痛历史的“活证”。79年岁月流逝,在世者已经越来越少。2016年11月26日,89岁的张福智老人离世后,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108位。第三个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新华社记者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用影像记录他们的伤痛记忆和生活现状,以铭记南京大屠杀中所有无辜受难者。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易翠兰的儿子陶盛福在帮助老人穿戴衣物(11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李高山在南京家中(11月21日摄)。李高山,1925年出生于广东茂名。1937年冬,只有十三岁的李高山作为士兵参加了南京保卫战,被日军抓捕后死里逃生。如今老人与儿子住在一起,七八年前患脑梗后腿脚不便,患有老年性耳聋,但很健谈。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使3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惨遭杀害,给劫后余生的幸存者留下了终身难以抚平的伤痛和苦难记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是那段惨痛历史的“活证”。79年岁月流逝,在世者已经越来越少。2016年11月26日,89岁的张福智老人离世后,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108位。第三个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新华社记者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用影像记录他们的伤痛记忆和生活现状,以铭记南京大屠杀中所有无辜受难者。新华社记者 韩瑜庆 摄

李高山展示自己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11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张福智老人生前在女儿张寿云的搀扶下出门晒太阳(11月16日摄)。张福智,1927年10月出生。1937年冬,张福智和父亲在家中遭闯入的日军毒打,张福智右眼被打伤,后感染失明。老人于2016年11月26日去世。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使3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惨遭杀害,给劫后余生的幸存者留下了终身难以抚平的伤痛和苦难记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是那段惨痛历史的“活证”。79年岁月流逝,在世者已经越来越少。2016年11月26日,89岁的张福智老人离世后,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108位。第三个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新华社记者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用影像记录他们的伤痛记忆和生活现状,以铭记南京大屠杀中所有无辜受难者。新华社记者 韩瑜庆 摄

    坐在沙发里的张福智嘴中常常念念有词,别人却听不懂他在说什么(11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祝四孜在自家门口晒太阳(11月3日摄)。祝四孜,1920年6月3日出生。1937年冬,祝四孜居住的南京珠江镇西门外朱庄村遭日军洗劫,她家8间瓦房全被烧毁,她和家人藏在屋后菜园地洞内躲过一劫。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使3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惨遭杀害,给劫后余生的幸存者留下了终身难以抚平的伤痛和苦难记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是那段惨痛历史的“活证”。79年岁月流逝,在世者已经越来越少。2016年11月26日,89岁的张福智老人离世后,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108位。第三个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新华社记者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用影像记录他们的伤痛记忆和生活现状,以铭记南京大屠杀中所有无辜受难者。新华社记者 韩瑜庆 摄

祝四孜在自己卧室中(11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韩瑜庆 摄

[编辑: 张秀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