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南京国际安全区” 徒步寻访在南京举行

2017-11-27 09:01 来源: 新华网

    “11月25日,星期四,感恩节。天气晴朗,但气候寒冷。在我写这篇日记时,发生了猛烈的轰炸。听起来好像是三架轰炸机将满载的炸弹都倾泻了下来。”这是《魏特琳日记》里对80年前的南京的一段记录。

活动现场。(刘丰源 摄)

    80年后的11月25日,“第二届感恩·南京国际安全区”冬日徒步寻访活动在南京举行,在这个同样晴冷的冬日,300多名中外人士徒步寻访原南京国际安全区,铭记南京大屠杀这段悲痛历史,感恩一群国际友人救助难民的人道主义精神。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曹路宝,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鼓楼区委宣传部部长梁春燕,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连红,国际友人约翰·马吉的孙子克里斯·马吉等参加了徒步活动。

参与者在心愿墙上寄语留言。(许特达 摄)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后,进行了长达六个多星期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多万手无寸铁的平民与放下武器的士兵惨遭杀戮。整个南京城,都笼罩在战争和死亡的阴云之下。就是在这样一个到处充斥着死亡与暴行威胁的艰难环境下,在1937年的11月22日,南京沦陷前,约翰·拉贝、明妮•魏特琳、约翰•马吉等20多位留守南京的国际友人,冒着生命危险,成立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组建难民收容所,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息避难的场所,给那个黑暗的日子带来了温暖与关怀。

    此次徒步活动,沿着当年南京安全区的路线,途经拉贝故居、中山路251号原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南京大学(原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宁海路5号(原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部)、南京师范大学(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收容所)5个难民收容所旧址,全程约8公里。

参与者在原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部前“盖章”。(许特达 摄)

    国际友人约翰•拉贝是当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他在1937年11月22日的日记中曾这样写道:“下午5时,国际委员会开会讨论成立一个南京平民中立区。大家选举我当‘主席’,我推辞不掉,为了做件好事,我让步了。”他在日记中还写道,安全区的界定为:“东面:以中山路为界,从新街口至山西路交叉路口;北面:从山西路交叉路口向西划线至西康路;西面:从上面提到的北界线向南至汉口路中段,再往东南划直线,直至上海路与汉中路交叉路口;南面:从汉口路与上海交叉路口起,至新街口起点止。”

徒步进行中。(刘丰源 摄)

    时任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的约翰·马吉,是一位来自美国的牧师,亲眼目睹侵华日军的凶残行径,给他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他不顾个人生死安危,用一台16毫米的摄影机秘密拍摄下了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一起起暴行。这些珍贵镜头,也成为留存至今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唯一动态画面,是揭露日军暴行的有力铁证。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马吉先生出庭作证,与其他证人一起,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将松井石根等战争罪犯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80年后,约翰•马吉的孙子克里斯·马吉,站在祖父曾经生活和守护过的土地上,动情地说:“祖父曾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重要成员,在危难时刻,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了很多难民,付出了自己的努力。我作为后代,希望通过参加今天的徒步活动,表达对祖辈以及当年留守南京的外籍人士的敬意。”

    1937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员合影。图片来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活动的最后,坚持走完全程的参与者可领取一枚纪念奖牌,拿到纪念奖牌的南京市民王锡宁说:“我从小生长在南京,家就住在纪念馆附近,今天我一边走,一边思考,我觉得这些国际友人留下来,冒着生命危险,帮助难民真不容易,很伟大。”

    今天,经历过历史的洗礼与变迁,见证过人类的灾难与浩劫的南京,已经成为一座“国际和平城市”,铭记历史,心怀感恩,也是对和平最执着的坚守与最诚挚的祈愿。(张秀枚)

[编辑: 张秀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