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80年的追寻 国际友人后代用镜头记录南京

2017-11-27 09:10 来源: 新华网

克里斯·马吉在南京师范大学拍摄魏特琳雕像。(刘丰源)

    “我的祖父曾经在这里生活,我的叔叔在这里长大,能够追寻祖父的足迹,来到南京拍摄,我的心情既复杂,又充满期待。” 11月26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际友人约翰·马吉之孙克里斯·马吉媒体见面会上,克里斯·马吉这样描述他此次追随祖父的脚步,拍摄今日之南京的心情。

    约翰·马吉,1884年出生于美国的一个律师家庭,1912年作为牧师被美国圣公会派来中国传教。到达中国后,他在南京道胜堂教堂作传教士,这座教堂在1958年改为现在的南京第十二中学图书馆。1937年,在南京沦陷前,他与约翰•拉贝、明妮•魏特琳等20多位留守南京的国际友人,冒着生命危险,成立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组建难民收容所,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息避难的场所。他还冒着生命危险,用16毫米摄影机秘密地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拍摄下来。这些珍贵镜头,也成为留存至今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唯一动态画面,是揭露日军暴行的有力铁证。

克里斯·马吉(右一)与克里斯托弗·拉贝(左一)。(刘丰源)

    “这次拍摄计划的缘起是8月份马吉先生来南京的时候,我们了解到他也是一位专业摄影师,我们希望通过对比穿越80年,祖孙两代人镜头下的南京,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介绍说。

    克里斯·马吉此次拍摄分三个阶段,分别安排在今年的10月、11月和12月。整体拍摄思路是通过捕捉同一地点的新旧对比,反映80年来南京城市的变化发展,表达牢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理念。拍摄题材分为三类:一是从1937年约翰·马吉拍摄的南京大屠杀电影胶片中,选取建筑、街道和河流画面,拍摄80年后相同地点的照片;二是从南京民国时代的老照片中,选取具有时代代表性的画面,拍摄相同地点的照片;三是具有时代特色的南京地标,反映南京的建设发展。克里斯·马吉还在拍摄中使用高科技360度全景相机,从而更加全面地呈现画面。

    左图:约翰·马吉和儿子在中山陵前合影

    右图:克里斯·马吉拍摄的夏淑琴外孙女夏媛及其儿子在中山陵前合影(图片来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克里斯·马吉已于今年10月份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拍摄。他追寻祖父的足迹,拍摄了80年后今天的南京市第十二中学、下关码头、鼓楼医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市小粉桥1号、栖霞寺、中山陵、新街口等地。

    在约翰·马吉拍摄的镜头中,80年前的南京城内,到处是破败的民居和断壁残垣,街道上、水塘中到处都是被日军血腥屠杀的平民,还有被汽油烧焦的尸体。他还在南京鼓楼医院拍摄了许多因被日军残害,接受治疗的市民。他拍摄的其中一名正在被救治的病人,是当年怀有6个多月身孕的李秀英,因反抗日本兵强暴,身中37刀。幸存下来的她曾多次赴日本参加和平集会,控诉日军暴行。

    上图:1937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员合影。右二为约翰•马吉,中为约翰•拉贝

    下图:11月25日,克里斯·马吉在宁海路5号原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部留影(图片来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除了拍摄地点,人物也是我此次拍摄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我采访了十二中的老师;下关码头的一位船长;鼓楼医院的医生、护士;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夏淑琴女士的孙女等等,我想让世界看见曾经历经屠杀灾难的南京,今天是一座多么美丽和繁华的城市。”克里斯·马吉颇有感触地说。10月25日上午,克里斯·马吉还在拉贝故居采访了来南京寻根的国际友人约翰·拉贝的曾外孙克里斯托弗·拉贝。

    本月24日,克里斯•马吉再次来到南京展开第二阶段的拍摄。25日,他还应邀参加了第二届“感恩•南京国际安全区”冬日寻访徒步活动,沿着当年南京国际安全区的路线,坚持走完全程8公里,并在他的祖父当年拍照的宁海路5号原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部处留影。未来几天,他还将拍摄宁海路5号、国民政府海军总司令部旧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总统府等地。12月他将作为国际友人后代代表参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此外,张馆长还透露,纪念馆计划于明年下半年举办克里斯·马吉摄影专题展览,并出版中英文双语摄影集。(张秀枚)

[编辑: 张秀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