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伏下神兵千百万 地道里的“秘密”

2025-08-01 15:12:50 来源:新华网微信公众号

  “地道战嘿地道战

  埋伏下神兵千百万……

  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

  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

  ......

  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

  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人仰马也翻

  全民皆兵,全民参战

  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

  ……”

  

  这首慷慨激昂的歌曲

  相信不少人都曾听过

  它是经典影片《地道战》的主题曲

  生动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军民团结

  创造性地运用地道战

  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景况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冉庄镇冉庄村“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的标语。(新华网 孙丽颖 摄)

  如今

  在河北保定市冉庄村

  依然保留着当年地道战的遗址

  这个让敌人害怕的地道

  是如何发挥巨大威力的?

  其中又藏着怎样的抗战智慧?

  让我们一起走近

  地道战背后的故事

  

  1

  “地下迷宫”

  1938年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日军在占领冀中平原后

  开始频繁地进行扫荡

  残忍地实施

  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冀中人民

  为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巧妙地利用地道与敌人斗争

  使原本无险可守的冀中平原

  成为了中国军民打击日军的重要战场

  这是冀中八路军开展地道战打击日寇(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现在

  走在冉庄村的道路上

  即便告诉你

  脚下就是纵横交错的地道网

  你也很难找到当年的地道入口

  

  低头烧火的灶台,移开铁锅便是通道

  日常饮水的水井,井壁半腰暗藏玄机

  堆放草料的牲口槽下,也隐蔽着入口

  甚至碾盘底下、炕头边缘、墙根夹缝

  都可能是通往地下世界的“秘密门户”

  各种隐蔽的地道入口。(来源:短片《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

  多种地道口设计

  与生活场景完美融合

  将“藏”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当年的冉庄地道

  以十字街为中心

  顺沿东、西、南、北大街挖掘了4条主干线

  另有24条支线

  总长16公里、深入地下约2米

  冉庄地道主要干、支线分布示意图。图片来源:保定文旅

  整个地道网络四通八达

  将整个村庄悄然连接

  指挥所、休息室、陷阱、秘密射击孔

  储粮点、通风口等设施一应俱全

  构筑了一个功能完备的“地下堡垒”

  

  敌寇进村搜捕时

  常常面对空荡荡的村庄束手无策

  村民们仿佛遁入大地

  又从意想不到的角落发起致命一击

  任凭他千军万马

  也只得成为瓮中之鳖

  

  2

  铜墙铁壁般的“坚固堡垒”

    敌寇在吃了亏上过当之后

  开始如疯兽般

  深挖街道、凿塌灶台、砸碎水缸

  甚至向暴露的地道口

  灌水、施放毒气

  不过,这一切都是徒劳

  

  在对敌斗争中

  军民想出了各种改进办法

  地道内设双层

  下面一层与水井连通

  敌人灌进来的水可通过下层地道流回水井

  地道里的“翻眼”设施

  能把烟和毒气隔离在地道的一边

  并慢慢散出去

 冉庄双层地道示意图。(来源:短片《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

  就算没有枪没有炮

  地道里也有兵工厂可以造

  如今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内展出的那门引人注目“榆木大炮”

  就曾一炮吓得耿庄炮楼内的敌人仓皇逃窜

  就连附近义和庄、段庄、王胡庄等

  几个炮楼里的鬼子和汉奸

  也吓得调兵增防

  

  谁又能想到这“大炮”其实是

  冉庄军民将榆木树干劈开,掏空树身

  填充了自制木炭药的“木疙瘩”

  冉庄民兵制造的榆木大炮。图片来源:保定文旅

  地面之上的防御工事

  同样处处暗藏玄机

  村里古槐上高悬着大铁钟

  一旦敲响

  钟声便是最迅疾的命令与信号

  提醒百姓迅速隐入地道

  民兵立即严阵以待

  冉庄民兵应急排民兵在老槐树前接受教育。图片来源:解放军报2025年7月2日刊

  地雷密布于街巷路口

  引线直通地道深处

  只需牵动引线

  便能炸得地面上的敌人魂飞魄散

  

  这地上地下一体的“铜墙铁壁”

  进可攻,退可守

  将冉庄打造成了令敌胆寒的堡垒

  致使日寇中一度流传着

  “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的说法

  

  3

  军民筑起的“血肉长城”

   说起如此厉害的冉庄地道

  不得不提到一个人

  他叫张森林

  是冉庄的第一位共产党员

  和首任党支部书记

  

  目睹过日寇践踏我大好河山的

  累累罪行

  他义愤填膺

  怀着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

  书下“怒持剑戟战群倭”之志

 张森林,冉庄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和民兵连指导员,领导乡亲们挖地道,和日伪军展开斗争。新华社发

  为隐蔽开展工作

  他在自己家红薯窖下

  掏了一眼大洞

  并在此策划抗日活动

  这就是冉庄地道的雏形

  也有人称之为“冉庄第一洞”

  

  在党的组织领导和他的号召下

  冉庄党员、干部、群众团结一心

  齐心协力挖掘了大量隐蔽洞

  逐渐发展才形成了冉庄

  长达16公里的复杂地道网

  冉庄军民挖地道。影视资料图

  不幸的是

  因汉奸告密

  张森林在一次战斗中被捕

  面对逼降

  他慷慨写下《就义辞》

  “鳞伤遍体做徒囚,山河未复志未酬。

  敌酋逼书归降字,誓将碧血染春秋。

  人去留得英魂在,唤起民众报国仇。”

  河北冉庄地道战创始人之一张森林当年手书的遗诗《就义辞》。(摄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图片来源:中国军网

  在抗战的战略相持阶段

  冉庄人民利用地道优势

  配合八路军对敌作战157次

  以撅把子枪、地雷、土手榴弹

  等简陋的武器

  打死打伤敌人2100余名

  

  如今

  已然98岁的抗战老兵李恒彪

  回忆起当年的地道战战斗经历

  仍然是历历在目

  他说“我们早早在下面做好了埋伏

  下来一个敌人我们就击杀一个”

  抗战老兵李恒彪,曾担任过冉庄儿童团团长,参加过冉庄民兵队。(来源:短片《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

  在抗战后期

  冉庄军民面对日伪军的连续进犯

  还创造过三战三捷的成绩

  威震敌胆

  地道战

  作为冉庄军民共同抗敌的坚固堡垒

  有效抵抗了日伪军的扫荡

  

  据后来统计

  整个冀中平原地下地道的总长度

  超过了12500公里

  这么浩大的地下工程

  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是奇迹

  

  4

  刻进血脉里的精神传承

  

  硝烟早已散尽

  但冉庄地下那纵横的脉络

  早已刻进民族的记忆

  

  如今

  冉庄地道战遗址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每年吸引着无数人前来参观学习

  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新华网 孙丽颖 摄)

  在昏暗的光线下

  触摸着留有当年挖掘痕迹的墙壁

  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

  感受到那份在绝境中迸发的

  生存智慧与不屈抗争

  冉庄地道内景。(新华网 孙丽颖 摄)

  它时刻提醒我们:

  这深埋于华北平原之下的“地下长城”

  不仅是战争史上的奇观

  更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自强不息的

  一座永恒的精神地标

  

  策划:车玉明 刘加文 李志晖

  统筹:肖阳 刘洪

  执行:牟彦秋 梁甜甜 董静雪 黄林昊

  作者:张玲琳 赵一霖

  来源:新华网·宝藏青年工作室、新华社河北分社、新华网河北分公司

【责任编辑:李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