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防空洞见证重庆师生“愈炸愈强”的铮铮铁骨
2025-10-31 14:22:22 来源:人民网
步入重庆大学A区正校门,来到钟楼,向左绕过网球场,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防空洞。1938年至1944年,这座防空洞陪伴着重大师生们一同扛过残酷的重庆大轰炸,展现重庆师生“愈炸愈强”的铮铮铁骨。
10月30日上午,“青春华章·青春红岩”网络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重庆大学防空洞,从一段段真实史料中探寻那段不屈的故事,见证那炸不断的重庆科教脊梁。

“青春华章·青春红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重庆大学防空洞。 记者 何赛格 摄
未雨绸缪
战火前夕师生共建防空洞
90多年前,中华大地硝烟弥漫,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觊觎中华大地,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彼时震惊中华的七七事变尚未发生,声势浩大的全民族抗战尚未到来。不少学者、政客却早已敏锐察觉到了战争的到来。1936年,重庆大学便提前谋划启动了学校防毒室、避难所等防控事宜筹备工作,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好准备。
1937年,学校土木专家、教授罗竟忠与黄家骅共同设计并主持,带领学生们在校内选址、叩石垦壤、掘土为穴,用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双手,共同建造起重庆大学防空洞。到1938年,重大学子们已在校内“滨江岩壁上开凿防空洞五处,足容二千余人”,并在持续修建和完善当中。
虽然建设初期,防空洞内设施较为简单,挡墙、坐凳、排水沟等都极为匮乏,但它却是全校师生重要的庇护所,成了大家对抗战胜利信心的坚定支撑。
6次轰炸
防空洞担起抗战使命
随着战争形势的不断变化,战火很快燃烧到了位于大后方的重庆。抗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者对重庆实施了长达6年的无差别轰炸。据不完全统计,仅1939至1941年,重庆大学校园至少遭受了日军的6次轰炸。
在重庆大学防空洞内,一面重庆大学被炸地图上,20多枚象征着轰炸点的彩色五角星显得格外刺眼恐怖,学校工学院、理学院、大礼堂、文字斋、行字斋、师生宿舍等大量建筑遭到损毁。
炸弹固然恐怖,却炸不断重庆人的铮铮铁骨,每次轰炸过后,学校总能迅速复课。不仅如此,这里也是全国师生共克时艰的堡垒之一,包括国立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在内的全国八分之一的高校师生曾在此汇聚,夜色中学子们秉烛夜读的光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盛景“沙坪学灯”。
战争期间,重庆大学防空洞还以洞护考,为跨省考生、新生招考提供庇护,甚至为战时企业提供庇护,保障生产救国。时任校长叶元龙曾勉励师生:“敌人毁不掉我们的精神,我们可以在防空洞里读书。”
防空洞不仅是安全屏障,更见证了学子投笔从戎、以身许国的担当。在民族危亡之际,许多学生毅然奔赴前线,其中便包括抗日航空英烈——1940级体育科学生侯子勤和中国“飞虎队”队员何其忱。
建设教育基地
红岩精神永不褪色
时光荏苒,红岩精神从未因岁月流逝而褪色,反而成为沙坪坝区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在防空洞内墙壁上,采访团走过时空长廊,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无声地陈列着,有在轰炸中群众匆忙入洞的身影,有被轰炸后的学校建筑……透过这些定格的瞬间,记者们仿佛能听到远方敌机的轰鸣声、近处落土的窸窣声。

重庆大学防空洞。记者 何赛格 摄
“重庆大学防空洞在战时,它不仅是一个实体的堡垒,更是精神堡垒,正是有了它的庇护,重大师生学者才能保存力量服务抗战,同时它也见证了中共沙磁区委的成立是红岩精神最生动的注脚。”重庆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长郑恒毅介绍,这样的精神力量激励着重大师生在困境中勇往直前。
在沙坪坝,像重庆大学防空洞这样的红色文化地标还有很多。深挖抗战文化和红色文化富矿,沙坪坝还联动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挖掘抗战故事与红色文化内涵,推出《嘉陵江上》《五月的鲜花》等抗战音乐解析系列短视频,以音乐解析的形式,讲述重庆历史、唤醒历史记忆、传递民族精神,向外界塑造起一个历史地位显著、文化积淀深厚的良好城市形象。(记者 卞立成 何赛格)
【责任编辑:李安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