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山 李慧著】《第21次是国家公祭》第三章:烛光祭

2014年11月20日 09:52:48 来源: 国家公祭网
分享到:

    三、守灵仪式上的烛光祭

    自1994年开始举办悼念活动,每年12月12日晚,纪念馆大部分工作人员都会在馆加班,有时忙得太晚了,干脆就留宿在馆里,权当为遇难同胞守灵。经过几年,就成了一项不成文的约定,每年12月12日晚守灵。后来,我将这项仪式公开,邀请海内外和平人士、中日佛教人士参加,成为一项有意义有特色活动。

    与悼念主题贴切且最有画面感的是烛光祭。最早的烛光祭从2009年12月12日晚开始,至今已坚持5年。当晚,馆内和平公园水上舞台,1000名小学生共同点燃1000支香烛,家长说,参与这样的活动,孩子可能一辈子都会记得住。奥斯维辛集中营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克里斯蒂安?奥乐克斯等海内外友人,走上和平舞台,点燃舞台中间的“和平”红烛。有了第一次成功,我把它列入每年12?13系列活动中。

    2010年,烛光祭改在纪念馆入口处悼念广场,摆放3000只红烛。3000名青少年参与。每次这样的活动,孩子们总是主力军,让他们在活动中接受历史教育,这是活动初衷。仪式开始前,韩国朴曜子女士跳起了和平舞。她手拿一枝毛笔,地上铺着一张的大白纸。她围绕着白纸翩翩起舞,然后在旋转舞动中落笔写字,最终写成了“和平”。

    《安魂曲》烛光点燃,来宾们和孩子们一起手捧烛光,排成长龙,依次将手中的烛光灯,放置在台阶前的烛光阵中,使得烛光越放越多,越多越亮,空旷的广场上,形成了灯海。

    在烛光祭活动的策划和实施过程中,难题其实也不少,麻烦也不少,也没有人要求我们必须去做,完全是我们的自觉和主动。

    2011年12月12日晚,第三次烛光祭活动,这一年选择在馆内的祭场举行,并且与守灵仪式同步,而往年我们通常是在烛光祭活动完成后,才移步到祭场或者万人坑遗址内部,举办为遇难同胞守灵仪式的。

    在祭场举办仪式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是名称相符,祭场进行祭祀仪式,再贴切不过;其次是祭场是个围合的空间,有长明火把台,毗邻“万人坑”遗址,容易出气氛;第三,祭场迎面的高大黑色花岗岩石墙中间,有一个直径为4米的白色花圈,可以为仪式所用;第四,这里有四角铜鼎,便于上香。

    在这里举办仪式不利的条件是,没有任何灯光,周围一片黑暗,不太好布置仪式现场。为此,我们提前商量,派人爬上屋顶,将会标挂在高大黑色花岗岩石墙的上端,又在祭场的另一侧,加装一台舞台上用的追光灯,一束光线射在中间的巨大花圈上,其余光照亮了现场,加上长明火的微弱光亮,一强一弱的灯光效果,使得现场有着别样的气氛。聪明的遇难同胞纪念馆员工们,又在长明火把台四周的黑色花岗岩上,用烛光灯布置成“12?13”字样,与中间跳动的长明火,形成了互动的效果。

    此次烛光祭与往年最大的不同是,因为把守灵仪式与烛光祭结合在一起,就有了中日两国僧人现场诵经超度亡灵。首先是南京毗卢寺僧侣为遇难同胞诵经,接着是日本东本愿寺佛教研究所的山内小夜子等日本僧侣们用日语颂经,超度亡灵。最后,所有的参与仪式人员一起放置香烛,陪伴着象征遇难者的长明火,照亮“万人坑”遗址。

    烛光祭连续三年换了三处地方后,终于有了固定地点,此后成了惯例和12?13系列活动的品牌之一。

   上一页 1 2 3  

0100900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1332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