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山 李慧著】《第21次是国家公祭》第三章:烛光祭

2014年11月20日 09:52:48 来源: 国家公祭网
分享到:

    【链接】《第21次是国家公祭》第一章:创先祭

    【链接】《第21次是国家公祭》第二章:年年祭

    编者按 今年2月27日,全国人大通过了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从今年起,每年的12月13日将在国家层面举行公祭活动和相关纪念活动,这是史无前例的法律决定,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为这一重大事件的主要推动和参与者,江苏省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研究员,与李慧联手撰写了长篇纪实文学《第21次是国家公祭》,披露了其中鲜为人知的内幕,从今天开始,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南京晨报和中国江苏网将连续刊登,本网也将同步予以转载。

    第三章 烛光祭

    我脑海时常浮现奥斯威辛集中营杀人墙前的烛光、美国浩劫博物馆的烛光、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儿童展厅的烛光、日本广岛和平祈念馆等无数跃动的烛光……烛光祭也契合中国人传统,如今照明电气化,但人们仍然没有倦弃蜡烛。

    一、影视开拍举行烛光祭祀

    1994年12月13日上午,南京首次举行南京大屠杀公祭。然而人们的祭奠并没有结束。

    天色渐暗,人群向悼念广场聚集,社会群众身着深色衣服,医务系统白衣,宗教人士着黄色法衣,青少年学生是校服……近三千人聚集在电视片《南京大屠杀》开拍仪式现场,人人手捧红烛。其中有大屠杀幸存者,100多名医务工作者,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等宗教界人士,数百名师生,还有百名企业青年职工代表。

    天色完全暗下来,大家点燃烛光,护着红烛从刻有中英日三国文字“遇难者300000”石墙前走过,走向墓地广场,面向象征着遇难者累累白骨的鹅卵石站立。屋顶平台上放着三只特制大红烛,直径约8公分,高80公分,点亮后特别显眼,隔广场呼应着广场对面3000红烛。

    我应邀致悼念词,省电视台播音员李江红读《南京大屠杀》作者徐志耕撰写的祭文。最后大家将红烛摆放在鹅卵石上。其景其境,至今想来还是激动。这是大屠杀57年来首次举办烛光祭。

    当天还有两场有关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视片开拍仪式,上午是南京电视台纪录片《历史的见证——南京大屠杀》举行开拍仪式,我和《江苏戏剧》主编徐永伦任编剧。拍摄中,摄制组专门去台湾采访孙元良,拍摄“百人斩”军刀。下午,纪念馆又举行了吴子牛执导的电影《南京大屠杀》开机仪式,男主角是台湾演员秦汉。父亲是当年守中华门孙元良。女主角是刘若英,她带领两名儿童放飞了一羽和平鸽。我应邀写了一篇《祭酒词》,并在开拍仪式上宣读。这首小诗迄今还被南京和乐团作为配乐诗朗诵的作品,每年演出百场。

    烛光祭祀结束后,工作人员为安全建议迅速熄灭,我却有点舍不得,对他们说,再等等,让烛光多亮一会儿。

   1 2 3 下一页  

0100900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1332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