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和平之夜”:听,奋起的反抗,历史的回响

2023-12-13 11:06 来源: 南京日报

    “日本人进城以后,杀人放火,把小娃用刺刀刺死。一进城的时候就到处找败兵,只要看到你手上有老茧,就说你是败兵,用绳子拴着到江边杀了。大屠杀,杀死多少人啊,大方巷那个河里都是死人。”

    “接到撤退的命令时,我还在光华门那里,连长指挥我们沿着马路两边在堆沙包,说是准备巷战。还没堆完,我就趴在沙包上睡着了。你要晓得,从9日开始,三天三夜就没合过眼,那个困啊,你想都想不到。”

    “昨天和今天,日本人进行了大规模的抢劫,摧毁学校、杀害市民、强奸妇女。国际委员会试图拯救的一千多名已解除武装的中国士兵被日本人强行带走了,此刻可能已被枪杀或刺死。在我们南山公寓,日本人破门而入,抢走了一些果汁和其他东西。”

    12月12日晚,第十个国家公祭日前夜,中山门前,寒夜中低沉的诵读声缓缓响起,亲历者们的回忆文字将人们带回到86年前那个至痛时刻,这里是“12•12 和平之夜”接力诵读活动现场。

    回 响

    记忆是凝固的历史,但它们不是静止的;声音是即时的情绪,但它们是可以被传承的。记忆传承,历史回响。第十个国家公祭日前夕,“12·12 和平之夜”接力诵读举行,以文字的灵魂、声音的力量,为逝者哀,为和平祈。本次活动由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周末报社联合南京诗词学会,在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下,以“勿忘国耻 圆梦中华”为内容,“和平之夜”为主题,“金陵城殇”“不屈抗争”“铭记历史”“警醒后人”“吾辈自强”“祈愿和平”“奋发图强”“圆梦中华”8个部分为线索片段,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汇“和平之声”,在历史痛感中砥砺前行,不忘历史,矢志复兴。 12月6日,“和平之声云上共读”平台已率先启动。

    12月12日晚至12月13日凌晨,8个篇章,8位领读者——“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二儿子葛凤瑾,紫金草文化传播使者黄荭,南京诗词学会名誉会长朱小石,南京大学拉贝纪念馆主任杨善友,全国第一个地铁普通话男播音员、南京广电主持人杜宗浩,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员李安琪,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留学生王欣如(柬埔寨),江苏省新时代好少年、在宁学生代表郭尔乐,用诵读行祭之礼,和青年大学生一起,用声音接力,为和平发声,再次倾听那段血与火的历史,用声音守护这座城。

    葛凤瑾

黄荭

朱小石

杨善友

杜宗浩

李安琪

王欣如

郭尔乐

    地 标

    当晚的现场诵读活动以“金陵城殇”篇章为序幕,地点选在了中山门。1937年南京保卫战负责防御中山门的中国守军誓死不退,日军被一次次击退,直到1937年12月12日夜,守城部队在接到撤退命令后,才主动撤出中山门。五天后,侵略者在这里举行所谓的“入城式”,标志着日本侵略者对南京的正式军事占领,从此也开启了这座文明古城的浩劫与噩梦。

    不屈抗争

    “不屈抗争”篇章的诵读地点选择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这里记载了中国军人面对日寇的勇敢无畏,也讲述了美、苏等国空军联合抗击侵华日军的英勇事迹。

    铭记历史

    “铭记历史”篇章的诵读地点选择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挹江门丛葬地纪念碑前,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这里由南京崇善堂、红十字会等慈善团体先后六批埋葬5100多具死难者遗骸。

    警醒后人

    “警醒后人”篇章的诵读地点选择在江南水泥厂难民营旧址,1937年12月,丹麦人辛德贝格和德国人卡尔•京特在这里救助和庇护了南京东郊成千上万躲避日军屠杀的中国平民以及中国军队的伤兵。

    吾辈自强

    “吾辈自强”篇章的诵读地点选择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日军攻陷南京前,留守南京的10多位西方人士成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设置了25个难民收容所,其中金陵大学的这一处,曾最多收容难民3万余人,是当时最重要的难民收容所之一。

    祈愿和平

    “祈愿和平”篇章的诵读地点选择在和平门,1937年12月13日晨,日军奥滕中队与中国守军第三十六师官兵在瓮城内外进行激烈争夺战,名为“和平”的城门被硝烟笼罩。

    奋发图强

   “奋发图强”篇章的诵读地点选择在南京长江大桥公园,南京长江大桥见证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不屈精神,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圆梦中华

    “圆梦中华”篇章的诵读地点选择在中华门,1937年12月10日开始,侵华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下令向南京城内撒下劝降书,中国军人毫不理睬,并在中华门城墙上写下“誓复国仇”四个大字。

    

    8个诵读地标,记录了86年前南京这座城市遭受的苦难,也见证了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同心凝聚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懈奋斗。

    声 音

    《保卫南京》《1937年,南京记忆》《奋勇抗争:中国军民面对南京大屠杀——冒死秘藏日军屠城血证 》《江东门的钟声》《拉贝日记》《和平宣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和平颂》……有见证者日记,有亲历者口述,有直抒胸臆的诗歌,也有真实客观的新闻报道,还有庄重肃穆的国家公祭鼎铭文。一篇篇振聋发聩的文章,字里行间是真实的力量。

    《历史上的黑暗一页》 1938年1月6日,三名美国外交官获准回到南京,重开美国驻南京大使馆,1月9日,英国和德国的外交官也抵达南京,恢复各自使馆的工作,他们同时着手调查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并详细记录南京当时的状况;

    《魏特琳日记》魏特琳教授的笔墨集中于收容了万余名妇孺难民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以女性的敏感与细腻,感同身受地写出了女性的恐惧、挣扎、苦难、屈辱与反抗;

    《被改变的人生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生活史》幸存者字字血泪,大量详实缜密的历史档案资料,还原了南京大屠杀前后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与人生故事,揭露了日军侵略暴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给死者》悲愤忧伤的文字直抵人心,回到鲜血染红的那个最冷的冬月,耳闻嚎哭之声,目睹惨绝之事;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昭昭前事,惕惕后人,中华民族在历史记忆中觉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32篇诵读文章,肃穆的声音回荡在南京上空,从最黑暗到最光明,缅怀遇难同胞,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王欣如是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的留学生,作为领读者之一的她,是第一次参加“12·12和平之夜”活动。活动现场,她用还不太流利的中文认真诵读,用心记录活动感悟: “我是第六篇章‘祈愿和平’的领读者,我诵读的是《拉贝日记》其中的一节。参加这次活动,我了解了很多历史,除了日军暴行令人发指,那些勇敢挺身而出的人,他们的义举也让人难忘。这个活动对我来说特别有意义,我希望能成为一位和平的传播者,向更多人讲述这段历史,呼吁他们一起加入到维护和平的事业中来。”

    

    过去一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屠杀幸存者照片墙上的灯陆续熄灭,然而又有他们的后继者以“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的身份加入传承记忆、守护和平的队伍中。本次“和平之夜”接力诵读活动,就有一位“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领读者葛凤瑾。当年,他的父亲葛道荣带着弟弟妹妹前往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收容所避难,受到了魏特琳女士的庇护。虽然还只是个孩子,葛道荣仍旧被闯入的日军刺伤右腿,伤疤伴随了一生。他的叔父葛之燮、舅父潘兆祥和王均生都被日军杀害。今年1月,葛道荣离世,讲述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下一代手中。葛凤瑾说: “我是‘铭记历史’篇章的领读人,当读到那些血泪文字时,我就会想起父亲跟我说过的话。我们家的苦难,是当年千千万万中国家庭的共同之痛。临终前,父亲还不断嘱咐我们,要把历史记忆传承下去,把和平之声传递下去,世世代代,永不能忘。”

    

    2017年9月,南京正式加入国际和平城市协会组织,成为中国首座国际和平城市。传承记忆,不是为了延续仇恨。因为经历过战争的残酷,所以我们更加热爱和平,更懂得珍惜和平。 “12•12 和平之夜”,让每一支蜡烛的光辉、每一句诵读,穿透黑暗,告慰逝者,温暖生者,启迪未来,共筑和平。和平接力,“声声”不息。    

[编辑: 徐红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