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留学生姜哈娜在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当讲解员

2020-07-27 17:22 来源: 新华网

    姜哈娜,韩国留学生,当第一次走进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时,她就决定:我要成为这里的志愿者,将这段可怕的历史讲给韩国观众听。一年多来,姜哈娜共接待观众300多人,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现在是和平的,以后会一直和平吗?我们都在努力着,希望将这个问号变成句号。”她说。

    姜哈娜在讲述自己的故事。

    被吓到了

    2012年12月13日,姜哈娜第一次听到“南京大屠杀”这个词。

    那一年,她刚回到阔别多年的中国。因父母都在中国留学,1995年姜哈娜在北京出生,8岁时随父母回国。2012年,她再次来到中国读高中,目标大学是南京大学。

    那天上午,她跟同学们来到学校操场,发现黑压压站满了人,全场静默。她很疑惑,同学告诉她,大家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晚上回到宿舍,姜哈娜第一时间用手机查找南京大屠杀的资料,结果她被这段血淋淋的历史吓到了。她为自己早晨没有真心诚意地悼念遇难者而自责。

    2015年清明节,正在南京大学读大一的姜哈娜和同学们一起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下着雨,参观的人很多,我在人群里,听着周围的父母向孩子们讲述,看着他们的表情,感受着中国人对这段历史的真实态度。”因为观众太多,姜哈娜没能细细参观,她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个日本士兵比赛杀中国老百姓的报纸报道,上面写着他们的杀人数字105:106。

    希望更多人体验历史的恐怖

    2016年,姜哈娜知道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还有一个分馆——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她很矛盾,心理上想去,生理上害怕。有一次,南大海外教育学院韩国留学生会主席提议到陈列馆参观。可是那天中午刚聚过餐,大家害怕身上的烟火气冲撞了这段历史,只在陈列馆外远远望了一眼。姜哈娜看到了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人朴永心大肚子的雕像,还有墙上的眼泪,“我当时特别怕,怕看了会受不了。”等第一次走进这里,已经是2017年了,姜哈娜报名参加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组织的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交流活动。这次观众很少,她得以安静地走近这段历史。

    “我一个人站在利济巷陈列馆的一楼通道里,特别难受,恐惧,”姜哈娜侧着头,用不甚流利的普通话回忆着当时的情景,试图找到最贴切的语言来描述那种恐惧。“以前,我总觉得奶奶们离我很远,跟我年龄也差很多,可是站在那里,才发现她们当年并不比我大多少,有的甚至比我还小,却在这里经历了那么可怕的事。”

    参观结束,姜哈娜就向带队老师提出,她想到陈列馆做国际志愿者,将这段历史讲述给韩国观众听。每次有朋友来南京,她都推荐对方来这里看一看。“战争留下的东西太多了,我希望有更多人来体验这种恐惧,这样他们才能知道多年前在他们站立的地方发生了什么。”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

    图片来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感动与被感动

    2019年5月,姜哈娜正式成为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的一名志愿讲解员,负责接待韩国团队。第一次讲解到中途,她哽咽得无法继续。后来她学会了管理情绪,还设计了一些互动环节,试图带给大家更客观真实的体验。

    姜哈娜接待韩国世宗市公务员一行。

    图片来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每次讲解她都会问观众几个问题:你们是怎么来南京的?路上花了多长时间?她们当年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回去的?她希望通过这种切身对比引导大家了解、贴近历史中的人。在她看来,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更能引发韩国观众的共鸣,因为韩国也有很多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者。

    一位韩国老师在听了姜哈娜的讲解后哭了,“她抱着我说谢谢,我觉得她不该谢我,我只是历史的讲述者。但是我要谢谢她,让我觉得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姜哈娜说,并不奢望每位观众都能被她的讲解触动,但是哪怕只是一张照片、一个数字、一个词语能在他们的心里激起一点涟漪,都是值得的。

    目前,姜哈娜正在申请就读南大海外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她计划学成后回韩国做一名汉语老师,因为语言教育一部分是文化教育,一部分是历史教育,她希望将这段历史讲给更多人听。

    据了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目前共有8名国际志愿者,分别来自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他们就像和平的播种者,将这段惨痛的历史和对和平的期冀播撒进全世界观众的心中。(徐红霞)

 

[编辑: 徐红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