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友谊日 花语诉和平

2020-08-12 10:55 来源: 新华网

    7月30日是国际友谊日,为了纪念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庇护了25万多名中国难民的25位国际友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花语”仪式化教育活动,用鲜花、绿植诉说历史,致敬英雄。

    “花语”诉和平。(蔡美婷 摄)

    上午9点,活动在纪念馆史料陈列厅“人道主义救援”展区举行。展区前设着几张花台,花台上,破碎的瓦片覆盖着碧绿的苔藓,在瓦片的缝隙中,白掌参差错落,绿松傲然挺立,用红端木制作的“红十字”装置肃立在展区入口。仪式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将一束粉色的和平月季置于盆景中,整部象征和平的花语作品宣告完成。

    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将一束粉色的和平月季置于盆景中。(蔡美婷 摄)

    据中国传统插花传播者、本次花语作品设计者郑翕文介绍,瓦片、花材都有着独特的意义。破碎的瓦片,寓意着在南京大屠杀中,城市饱受摧残,一片废墟。苔藓,花语是“母亲的爱”,寓意着大地母亲亘古不变的爱,也象征着新生。白掌,是友谊之手,25组白掌,与南京大屠杀期间25位国际友人在南京安全区设立的25处难民营的地理分布相呼应。松,在中国传统花语中代表“坚强不屈”,象征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全场点睛之笔是一株粉色的和平月季。郑翕文说,粉色和平月季的花语是“和平使者”,用它向世界传递携手守护和平的美好心愿。

    郑翕文介绍创作寓意。(蔡美婷 摄)

    张建军在致辞中说,纪念馆有多种表达铭记的方式,如雕塑、场景等,“花语”仪式化教育也是创新表达方式之一。“我们在日常研究中发现,很多国际友人都与花有关,比如魏特琳喜欢菊花,丹麦园艺师培育出了象征和平的辛德贝格黄玫瑰等。所以我们用花语与观众交流,通过鲜花与至暗的历史照片形成的鲜明对比给予观众别样的触动,借助鲜花的疗愈作用达到缅怀同胞,抚平历史创伤的功能,向世界传达历史与和平的故事,更好地强化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的功能及警示意义。”

    据悉,未来纪念馆还将举办多场花语仪式化教育活动。下一场“泪滴中呼唤光明——花语仪式化教育”主题活动将在纪念馆分馆——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举办。(徐红霞)

    

[编辑: 杨升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