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山 李慧著】《第21次是国家公祭》第四章:清明祭

2014年11月21日 09:25:49 来源: 国家公祭网
分享到:

    【链接】《第21次是国家公祭》第一章:创先祭

    【链接】《第21次是国家公祭》第二章:年年祭

    【链接】《第21次是国家公祭》第三章:烛光祭

    编者按 今年2月27日,全国人大通过了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从今年起,每年的12月13日将在国家层面举行公祭活动和相关纪念活动,这是史无前例的法律决定,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为这一重大事件的主要推动和参与者,江苏省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研究员,与李慧联手撰写了长篇纪实文学《第21次是国家公祭》,披露了其中鲜为人知的内幕,从今天开始,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南京晨报和中国江苏网将连续刊登,本网也将同步予以转载。

    第四章清明祭

    清明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华人眼里,祭祀先人是和孝道绑定的,若不祭祖,就是不孝、忘祖之人。每年清明,挹江门、清凉山、煤炭港、北极阁、中山码头等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也有许多人前往祭奠。人们深情缅怀遇难者,更加体会和平珍贵。

    一、为遗属们建“哭墙”

    “哭墙”,原指耶路撒冷旧城古代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仅存遗址,是犹太教圣殿两度修建、两度被毁的痕迹,是犹太民族2000年来流离失所的精神家园和圣地。千百年来,流落在外的犹太人回到耶路撒冷,便会来祷告哭诉流亡之苦。

    现代社会,“哭墙”已成为特殊纪念性建筑形式,用于铭记灾难死难者。1982年,美国在华盛顿竖起“越战哭墙”,20年后又在纽约建立“9?11哭墙”。中国唐山也有纪念墙,有24万地震死难者名字。我想,凡需民族为灾难歌哭之地,均应建哭墙。

    收集遇难者名单并建造名单墙,我任馆长后开始实施。作为纪念馆来说,无论是从世界性同类型场馆,还是从尊重个体生命角度,都应有座铭记遇难者名录的纪念墙。在我极力呼吁下,终使1995年二期工程,墙成为主体工程项目。

    这座墙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齐康教授设计,最后设计出一堵直角形,灰白花岗岩垒砌而成的厚重高墙。墙中间各用三块平整的方形花岗石块,砌成对称的两堵石柱,中间留一石缝,底部有一石雕无字花圈。“墙”面凸凹不平,有意留出不规则的石洞,透出墙后绿色,用齐老师的话说,这叫生命的绿色。

    因为刻遇难者名单,所以墙称之为遇难同胞名单墙。1995年12月初建成时,名单墙只有43米长,3.5米高,刻有3000个遇难者名字,象征被日军屠杀的30万同胞。2007年12月纪念馆新馆开放,墙上名单增加到8244个。2011年扩建新馆,墙延伸至69.5米,名单达10311个,2013年又新镌刻104个名字。

    由于年代久远、战乱等原因,遇难者名单搜集较困难。名单墙上的姓名只是30万遇难同胞中一部分,是遇难者的代表。我们将这些逝去的生命铭刻在墙上,确证他们曾经存在,以示对每个死难者的尊重。

    灰色花岗岩墙面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最大年龄68岁,最小年龄才3个月,职业有工人、农民、商贩、阿訇、学生等,遇难的方式有枪杀、刀劈、火烧、摔打、奸杀、泥闷等。他们的不幸是法西斯分子暴行的记录,也是国家不强、老百姓生命得不到保障的例证。名单墙让人们铭记历史,悼念遇难同胞,每当看到遇难者后人能在清明前来送花上香,我的心中无比宽慰。

    遇难者名单搜集整理是大屠杀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将继续挖掘历史档案,深化遇难者名单的整理工作。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一位中华儿女悼念逝者,铭记历史。

   1 2 3 下一页  

0100900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13344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