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山 李慧著】《第21次是国家公祭》第六章:文艺拜祭

2014年11月25日 09:38:12 来源: 新华报业网
分享到:

    【链接】《第21次是国家公祭》第一章:创先祭

    【链接】《第21次是国家公祭》第二章:年年祭

    【链接】《第21次是国家公祭》第三章:烛光祭

    【链接】《第21次是国家公祭》第四章:清明祭

    【链接】《第21次是国家公祭》特别连载:世界和平法会共悼遇难者亡灵

    【链接】《第21次是国家公祭》第五章:佛式祭

    编者按 今年2月27日,全国人大通过了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从今年起,每年的12月13日将在国家层面举行公祭活动和相关纪念活动,这是史无前例的法律决定,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为这一重大事件的主要推动和参与者,江苏省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研究员,与李慧联手撰写了长篇纪实文学《第21次是国家公祭》,披露了其中鲜为人知的内幕,从今天开始,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南京晨报和中国江苏网将连续刊登,本网也将同步予以转载。

    第六章 文艺拜祭

    在古代西方的神话里,奥林匹斯山上有九位美丽而智慧的少女,她们每一位掌管着诗歌、舞蹈、音乐等不同门类的艺术,人们统称之为缪斯女神。

    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也震动了中国的缪斯们,她(他)们纷纷流下义愤、悲伤的泪水,以艺术为载体,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创作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值得自豪的是,有许多作品是由我参加组织、策划的,亲身经历其创作过程,其中有一个个令人感怀的背后故事。

  一、诗集《不屈的城墙》诞生记

  2000年1月21日下午,日本最高法院忽然电话通知《东史郎日记》案首席律师中北龙太郎,宣判东史郎终审败诉。日本司法当局又一次作出不顾史实、有失公正的判决。

  消息传来,正值南京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召开期间。日本最高法院对东史郎日记案的不公正判决,给委员们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他们在思索:我们该做点什么?我们能做点什么?

  差不多就在南京市“两会”闭幕后的第一个星期天下午,我正在馆里忙碌着,突然接到冯亦同主席打来的电话,说他此时正和南京民乐团雷建功团长在鼓楼大钟亭茶社,有要事相商,要我无论如何能来一下。

  冯主席是我非常敬重的文学老前辈,不光诗文是我最喜爱和祟拜的,而且道德为人也是我的楷模。我搁下电话后,立即驱车赶往鼓楼。

  在鼓楼附近,有一个小小的庭园,古色古香。因其园内有一个悬挂着一口六百多年前(洪武二十一年九月)铸造的重约4?6万斤的大钟,称之为大钟亭。选择这么一个古雅典朴的地点聚首议事,我从心底不得不佩服文化人特有的品味和情趣。

  三人谈得很投机,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一拍即合。大体是,东史郎的败诉,说明了人们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认知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有责任作一些努力。

  雷建功团长提议用中国民乐演奏一台反映南京大屠杀的民族交响曲,准备请中国当今音乐创作大红大紫人物,中国音乐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文联主席赵季平来创作。冯亦同提出他作为南京诗词协会的会长,愿意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合作,发动南京地区的诗人写诗,争取尽快编辑出版第一本南京大屠杀诗集。市作协的《征诗启事》发出后,短短一个半月,就收到70多位作者的120首诗作,赶在“12.13”纪念日来到之前编辑成一本集子。

  这虽然是一本薄薄的小册了,但写下了我们心中神圣的爱与恨、悲与愤、情与仇;写下了我们对遇难亲人的哀思、对抗日将士的讴歌;写下了对过去和今天一切维护正义与和平事业的国际友人的敬意;写下我们同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及其一小撮招魂者的不共戴天;写下我们城市的血泪历史、满腔怒火和不屈呼号;写下为我们父辈所期待、后辈所嘱望的世纪之歌:苦难与奋斗、复兴与崛起,我们这一代人的奉献与憧憬;……

   1 2 下一页  

0100900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13389664